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本次大会继往开来,既总结了过去,又展望了未来,尤其是对我们未来的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具体的要求。
在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体到我们的工作来说,在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中,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注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在努力提供专业素养的同时,着力引导研究生的胸怀祖国的奉献精神。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要从青少年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这也促使我们平时工作中要更加注重科普。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人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并在工作着落实: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应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选题不准,即使花费很大精力,也很难做出成果。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们科技工作者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 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科技工作者更加应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我们的研究必须要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展开,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人民的高品质生活,从科学现代化的角度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目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面临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比如,农业方面,很多动植物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可能引发巨大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核心是,构建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种质资源深度挖掘,突破前沿育种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强自立,是解决种源要害、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也是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根本保障。社会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于基础研究和原创科技的至关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广大科研人员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甘于坐冷板凳,潜心搞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敢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解决更多原创科学问题。
马克思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项点。”作为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应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赵建国,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暨国家干细胞资源库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