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大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我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工作者肩上的责任重大,我将带领北京生科院党总支认真学习报告,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未来工作的指路明灯。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先总结了我国过去十年的伟大变革。报告指出:“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一万亿元增加到二万八千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作为一名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在这方面的体会是非常深刻的。近年来,我们国家生物学实验室的软件和硬件都有了极大的提升;研究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研究论文,在国际上都可以达到非常领先的地位。根据《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分析,我国发表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二,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二。因此,无论从个人感受,还是从这种真实的统计数字来看,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科研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主要归功于我们国家对科研的重视,无论从财政的预算还是从科研项目的投入程度,都比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论断和新要求,“创新”再次成为高频词。报告明确了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内容之一是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在报告的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是党和国家对广大科研工作者提出的最高要求,作为一名科学院人,深刻体会到了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近年来中科院弘扬的价值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个科学院人心中,这一价值理念,是对党和国家最高要求的承接和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要面向国际前沿进行原创性探索,还要响应总书记要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群众健康,将基础研究与真正的国家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国家将“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是科研工作者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瞄准国家最紧急、最重大的科技需求,勇攀科技高峰,体现国家意志,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国家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对“人才强国战略”做出了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学习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并且身体力行去践行,最后通过言传身教去传承给自己的学生,将科学家精神进行薪火相传。此外,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教给他们如何去创新地解决问题。对于将要迈向工作岗位的研究生来说,经历了几年研究生的学习培养,就学会了该怎样去做科研、怎样去追求自己的事业。近日有研究生问我毕业后如何选择研究方向,我给出的建议是: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研究基础、背景和能力,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再者是要考虑学科的发展方向,未来的五到十年里能够围绕这个方向深入研究下去;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新时代科研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将个人的追求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将自己探索的成果进行落地转化。
生命科学在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领域。我们需要努力奋进,争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努力做出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符合国家需求的原创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作者:赵方庆,北京生命科学院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