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多年前,中国海洋生物科学几乎是一片空白,落后于世界。一位科学家为中国的海洋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就是童第周。童第周用自己超前的战略眼光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祖国发展建言献策,他是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在百年中国遗传学发展史上,陈桢开创了在国立高等学校中执教遗传学课程之先河。他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金鱼作为实验材料,率先开辟了长达30多年的金鱼变异、遗传与演化之实验研究,为中国遗传学事业的初创与早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顾秉志的一生,他参与发起了我国最早的民办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刊行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杂志,创办了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生物系和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是中国动物学会的主要创始人。
陈世骧生长在嘉兴,自幼便目睹了虫害过后农民颗粒无收、衣食无着的惨状。其父陈志巩是当地治螟委员会的委员之一,经常在家里谈论水稻虫灾、科学治虫等。在这种氛围下,长大后的陈世骧也走上了治虫报国的道路。蝗灾爆发后,陈世骧心急如焚,立刻组织相关科研工作者“迎战”。他的学生杨星科回忆,“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具体工作,却是制定全局规划,在幕后运筹帷幄的那个人”...
郑作新见过的鸟儿,实在太多了。 但他总是兴致勃勃。同样是观鸟,他能看出更多层次和乐趣。他眼中的天鹅千姿百态,一会儿低空盘旋,一会儿又把脖子扎进水里。“如果你手上拿着饼干,它们会把嘴直伸到你手上来。这时你可以抱住它,抚摸它全身柔软丰满的绒毛。”在郑作新眼中,鸟儿的任何举动都彰显生命的活力。每每看到鸟儿在树枝上亲昵地互相梳毛、争吵或鸣唱,他感受到的,...
郑作新(1906—1998),福建福州长乐人。鸟类学、动物分类学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6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并考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生物系,1930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等职。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标本整理委员会委员,1953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曾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教授,...
1922年,在中国遗传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这一年,适逢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1822—1884)诞辰100周年。当时,国内最早创刊的《科学》杂志(1915年创刊)、《东方杂志》(1914年创刊)等先后刊登了大量介绍孟德尔遗传学说的文章,现代遗传学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波的传播高潮。 这一年,也是中国第一位遗传学家陈桢(1894—1957)留美回国后,在国内大学中...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动物所)标本楼四层的兽类标本馆里,经常可以见到一位白发老人,他或是研究标本,或是给年轻人答疑解惑,一口带有广东口音的普通话,幽默风趣,午餐一碗肥肠就能让他满足不已,就像一个老顽童。在他退休的20多年时间里,动物所老老少少都已经习惯了这位与人为善的同事——冯祚建先生。
先生在世时,每年春暖花开的四月,我们都要聚会一次,庆贺他的生日。 钦俊德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昆虫生理学家,我国昆虫生理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他早年留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师从著名动物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亲授弟子 J. ten Cate 教授攻读动物学和昆虫生理学,并获理科博士学位,而后转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荣 誉研究员。上世纪 50 年代初期,他满怀...
马世骏教授(1915—1991 年) 是一位蜚声中外的生态学家。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一生都在赶路、开路和引路。从研究昆虫到人类,从经典的实验科学到现代系统科学,从生态科学到环境科学,从人类到社会,马世骏先生在5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永不停歇地摸索了不同的新思路,开创了不同的新领域,发展了现代生态学。
张致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名的胚胎学家、内分泌学家和生殖生物学家,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人。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内分泌室主任及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代主任。 动物研究所综合档案室里,保存了张致一先生工作、学习的相关材料。其中一份9页的申请书,详细记录了张致一先生对于生殖生物学的思考。正是这份...
昆虫是世界上种类最为繁盛的生物类群,与人类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 伴随着“西学东渐”,现代昆虫学研究也逐渐进入中国。历史上,中国科学院也曾在北京和上海分别设立过昆虫研究所,前者是中科院动物所的前身之一。 中华蛩蠊:填补了我国蛩蠊目的空白 中科院动物所一直是中国昆虫学研究中心之一,留法博士、曾担任24年动物所所长的陈世骧院士对于中国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