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高风亮节 | 秉志故事系列
中国科学院“信念·传承·奋斗”党员主题教育基地位于中科院动物所·国家动物博物馆的三层。一进展厅,除了复原的秉志先生办公室之外,就是展板上的几张秉志先生的照片尤为引人注目。中间的一张照片是周恩来总理正与秉志先生亲切交谈,时间定格在1950年。
我在与动物所聂常虹书记交谈的过程中,才知道有这么一段往事。秉志先生女儿、九十二岁高龄的翟启慧先生告诉聂书记,秉老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周总理鉴于怹在科学界、生物学界的威望和地位,多次盛情邀请秉老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一职,但秉老始终婉言谢绝。
据翟先生的回忆,秉老当时推荐了其他人选,但具体是谁,我们并不知道;但可以查一下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副院长的名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院长们在当时的中央领导群体之中还算比较年轻的——院长郭沫若(1892~1978)57岁,副院长陈伯达(1904~1989)45岁,副院长李四光(1889~1971)60岁,副院长陶孟和(1887~1960)62岁,副院长竺可桢(1890~1974)59岁。
1949年的时候,秉志先生已63岁;而怹调到中科院动物所(时为中科院动物研究室)工作的时间为1955年7月,时年69岁。
在院领导中,所有人都比秉志先生小,最大者是陶孟和先生,仅比秉志先生小一岁,最小者为陈伯达副院长,比秉志先生小18岁。
秉志先生坚决请辞副院长之职,是否怹考虑的一个方面原因是自己的年龄呢?对于花甲之年的怹,已经不在乎要谋个一官半职了。我们先简单梳理一下秉志先生的履历——
1914年,发起成立科学社,为九位发起人之一;
1915年,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为五位董事之一;并创办《科学》杂志;
1920年,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翌年创立中国第一个生物系,任系主任;
1922年,创立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所长;
1925年,任教于厦门大学,创立生物系,任系主任;
1927年,任教于中央大学,任系主任;
1928年,创立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任所长;
1934年,创立中国动物学会,任会长;创办《中国动物学杂志》,任总编辑;
1935年,担任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员;
1941年,被教育部聘为第一批“部聘教授”;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49年,担任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约代表;
1950年,创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上海);
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第一届学部委员、常务委员。
我们不难看出,秉志先生在怹三四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创立了一批研究机构、生物系、专业组织、学术刊物等等。到了花甲之年的怹,把一切已经看得非常非常淡了。
有一个细节就是在上海创立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很多人都知道中科院水生所在武汉,但最开始是在上海成立的,秉志先生其实是主要的创立者,但怹不愿出任所长,而是由怹的两位大弟子王家楫先生、伍献文先生任所长、副所长。
王家楫先生(1898~1976)是秉志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是著名的原生生物学家、我国轮虫研究的第一人。伍献文先生(1900~1985),我估计应该是秉志先生最得意的弟子,先是在南京高师毕业,后来追随秉老去了厦门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秉志先生自己研究鱼类,后来又把高徒送到法国去研究鱼类。这两位先生,与他们的导师秉志先生于1948年共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老师与学生同时当选为首届中国院士,这在我国科学史、教育史上被传为佳话。秉志先生在我国创立生物学科,极大地推动我国生物学的发展,培养学生,提携后生,不得不令人赞叹和崇仰!
还有一个细节,也充分体现了秉志先生的淡泊名利,而且怹这个人是相当守信用的。1920年,34岁的秉志先生从美国回来,这个年纪的年轻人,自然想在事业上大展宏图,更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
当时向秉志先生抛来橄榄枝的有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为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方面以胡适等先生为邀请,而南京高师则是校长郭秉文先生(1880~1969)、农科主任邹秉文先生(1893~1985)来邀约。最终,秉志先生并没有因为北大的名气更大,而赴北大担任教授,而是因为答应两位秉文先生在先,秉志先生信守承诺,选择了南京高师。
另一方面原因也在于,秉志先生非常念旧情,南京高师汇聚了许多康奈尔大学毕业的校友;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科学社的总部也设在南京高师,怹最终选择留在了南京高师。
周恩来总理邀请秉志先生出任中科院副院长的时候,秉志先生只是在复旦大学担任教授而已,后来1954年,水生生物所由上海迁到武汉,秉志先生并未至武汉,而最终选择北上。
这就是另一段历史和故事了,我们以后再慢慢说。
作者:张劲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