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寿振黄先生
魏辅文1,2*, 王德华1,2*
(1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0010;2中国科学院大学,100049)
*联系人: weifw@ioz.ac.cn; wangdh@ioz.ac.cn
(文章于2020年9月4日在线发表,Wei FW & Wang DH. 2020. Tsen-Hwang Shaw: Founder of Vertebrate Zoology in China. Protein & Cell,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238-020-00780-0;中文翻译如下。)
“脊椎动物奠基者,鸟兽虫鱼无不通。分类生态相结合,生物统计开先声。”这是我国兽类学家夏武平先生在寿振黄先生逝世十五周年时写的悼念诗(寿先生于1964年7月5日逝世于北京)。
寿振黄先生1899年2月4日生于浙江省(图1)。他自幼在农村长大,所以对农村的贫困落后了解深刻,故立志学农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1917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农。1920年毕业后任中学生物教员,又认识到农业的基础是生物学,随又决定改学生物学。1921年在他22岁时考入东南大学生物学系。1925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最初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1926年转学到斯坦福大学研究院,在著名鱼类学家Jordan 指导下从事鱼类分类学研究,同年8月他又到霍普金斯海滨生物研究所,从事甲壳类生活史研究,并于当年完成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回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从事鸟类学和兽类学研究。1927年先后到费城、芝加哥、纽约和华盛顿等地的大学和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陈列和标本制作技术。所以,寿振黄先生学习兴趣广泛,涉猎学科多,这些经历给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1 寿振黄先生 (1899-1964)
他1928年回国,在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分别任讲师和教授,一直到1936年。他自编讲义,讲授《比较解剖学》和《鱼类学》等课程。他一直兼任静生生物调查所动物部技师的工作(图2)。
图2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成立时所内人员合影 (1928)
(前排左起:何琦、秉志、胡先骕、寿振黄,后排左起:沈家瑞、冯澄如、唐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标本管理委员会委员和研究员等职位。1953~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任兽类学研究室主任,1959年任动物生态学研究室主任。1962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
寿振黄先生发表的100多篇论文和相关著作中,涉及脊椎动物分类学、形态学、古生物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他是我国最早研究鱼类的学者:寿先生在1927年与美国鱼类学家Evermann合作,发表了华东鱼类论文(Evermann & Shaw, 1927)。其后,他对我国华东和华北鱼类的分类学、形态学、生态学等都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先后发表一系列相关研究论文(如Shaw, 1929a,b; Shaw & Tchang, 1931; Shaw & Lee, 1939)。
他是我国最早研究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学者之一:寿先生在1929年曾做过北京两栖类的描述(Shaw, 1929b),1940年对龟类的消化系统进行过研究(Shaw, 1940)。
他是我国最早研究鸟类的学者:寿先生是我国现代鸟类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1927年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福建鸟类之记录”的论文(Shaw, 1927),这是中国学者在该杂志发表的第一篇鸟类学研究论文。从1930-1934, 他分别在烟台、四川和浙江开展鸟类研究(Shaw, 1930, 1931, 1932,1934)。1936年,他发表了《河北省鸟类志》(英文)上下两卷(Shaw, 1936),被誉为我国动物学家自己写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第一部鸟类志,也是以志书的形式出版的第一部地域性动物学专著,被视为我国地方动物志的重要典范,并被视为我国脊椎动物区系分类研究的开端。
他是新中国兽类学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兽类学研究几乎是空白。1954年,年已65岁的寿先生根据国家学科发展的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兽类学。他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兽类学研究室,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动物生态学研究室,主持领导了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如领导中青年科研人员,对中国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几个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兽类调查,指导年轻学者从事小兴安岭红松直播防鼠害的研究和大兴安岭流行性出血热宿主动物调查等。这些贡献体现在1958-1962年完成的一系列著作中,如《东北兽类调查报告》是我国第一部地区性兽类调查报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兽类研究组,1958);《红松直播防鼠害之研究报告》是理论结合生产实践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寿振黄等,1958);《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有关全国性兽类分类、形态特征、习性、分布及其经济意义的专著并被广泛使用(寿振黄,1962)。通过这些科研活动,他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支兽类学的专业队伍,影响深远。
他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最早倡导者:寿先生于1956年赴德国参加“啮齿动物的生物学和防治会议”,并参观了自然保护区。1957年寿先生与植物学家吴征镒先生向云南省政府提出在云南“筹建自然保护区的建议”,并提出了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的具体规划和具体方案,得到云南省政府的批复和采纳。寿先生最早记录了儒艮在我国广东的发现,大象和长臂猿在云南的发现等。
他是我国最早开展动物狩猎学研究的学者。寿先生转向兽类学研究后,在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的基础上,研究领域拓展到动物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等领域,还开展了狩猎生产中合理利用资源动物的研究。他最早开展了我国毛皮兽的调查研究(寿振黄 1955),撰写了狩猎学的生物学基础(手稿),编写了《毛皮兽图说》(寿振黄1958)等。
寿振黄先生在鱼类学、两栖爬行动物学、鸟类学、兽类学等方面的这些工作,都是奠基性的,为我国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特别重视人才培养,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一批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的研究骨干。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
致谢:感谢冯祚建和汪松先生在撰写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感谢中国动物学会办公室提供照片。
参考文献
Evermann BW, Shaw TH (1927) Fishes from Eastern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new species. Proc Calif Acad Sci Ser 4 16(4):97–122.
Shaw TH (1927) A small collection of birds from Fukien. Science 12:1289–1296.
Shaw TH (1929a) A new fresh-water goby from Tientsin. Bull Fan Mem Inst Biol 1(1): 1–6.
Shaw TH (1929b) The amphibians of Beiping. Bull Fan Mem Inst Biol 1(5):77-78.
Shaw TH (1930) Note on some birds of Chefoo, China. Auk 47(4):542–545.
Shaw TH, Tchang TL (1931) 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cyprinoid fishes of Hopei Province. Bull Fan Mem Inst Biol 2(15):289–296.
Shaw TH (1931) Note on some non-passerine birds from Szechwan. Bull Fan Mem Inst Biol 2(17):319–327.
Shaw TH (1932) Note on some passerine birds from Szechwan. Bull Fan Mem Inst Biol 3(15):217–233.
Shaw TH (1934) Note on the birds of Chekiang. Bull Fan Mem Inst Biol 5(5):285–338.
Shaw TH (1936) The Birds of Hopei Province (Two Vols). 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 Beijing.
Shaw TH, Lee JS (1939) Age and growth in some food fishes. Bull Fan Mem Inst Biol 9(3): 251–262.
Shaw TH (1940) The digestive system of the soft-shelled turtle. Bull Fan Mem Inst Biol 10:153–158.
寿振黄 1955 中国毛皮兽的地理分布. 地理学报 21:405-421.
寿振黄 (1958) 毛皮兽图说.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兽类研究组 (1958) 东北兽类调查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
寿振黄,王战,夏武平,李清涛 (1958) 红松直播防鼠害研究工作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
寿振黄主编 (1962) 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 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