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领学章节: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
领学同志:吕赫喆、白蕾、武泽明、赵阳,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职工党支部
 

【心得体会】

 

  学习二十大,可能更多的是需要展望未来,着眼未来,计划和努力做好未来之事。我相信这样的心得体会有很多,那我们这次就换一个方向,以功成以才,德育为本的角度,思考一下历史,毕竟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回想千年旧事,育我后世人才。

  年少之时,总认为文明的延续是必然的,可真正了解一些世界史才明白,像中华文明这样,不间断的延续至今是非常少见的。四大文明古国也只有中华文明真正传承至现代。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整个华夏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甚至发展至周边民族。历史上华夏大地并非只有汉民族政权,自先秦以来,超过50个少数民族政权生存于这片土地上,但是与古埃及、古印度等其他古国不同,即使汉民族政权颠覆都没有导致文明的中断。无论赫赫有名的鲜卑、匈奴;还是统一华夏的蒙元、满清,都在建立政权后,逐步与汉文化融合,并且以汉文化为主体,最终共同组建了中华文化。

  那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获得世界性的认同呢?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先进是主要原因之一,深挖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可能就要从宗教的产生谈起了。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在这里不聊这些,去想一想曾经我们文化中引以为傲的,可现代社会中缺失的东西。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文化就深深刻入了每一个读书人骨头里。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因此,每当中华民族陷入危难之时,总有英雄儿女不为身谋,担负起了天下的兴亡;唯其义尽,所以仁至,因此,每当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之即,总有华夏子孙振臂一呼,舍生忘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因此,更有无数无名英雄,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文明的延续,只为对得起身后的黎民百姓,更为对得起曾经走过这条路的先辈英灵。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再次去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能很不容易,因为这种社会认同感已经被其他文化冲得支离破碎,我们的祖国现在也稳步强大,几十年间和平发展也让大家逐渐丧失了危机感。可我们真的可以乐享其成吗?并不能,不但国际形势风云莫测,我们每一代中华儿女都有自己的使命,都有义务延续这几千年的伟大文明。轻闭双眼,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出现在我身边,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周亚夫;有一生戎马,再造大唐的郭子仪;有难雪靖康耻,誓要踏破贺兰山缺的岳飞;也有不惧粉身碎骨,只有两袖清风的于谦。这样的中华儿女太多太多,他们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讲不完。而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这些故事讲下去,直至永久。(吕赫喆 研究员)

 

  近日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其中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内容感触颇深,我们的国家能发展如此迅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以及对于国家战略部署的有效决策。

  1977年,邓小平总书记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中国发展战略的首位。1988年,进一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

  我们目前处于非常复杂的国际局势,2020年新冠疫情的持续发酵促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然而我国领导人依然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在二十大再一次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科技工作者,理应保持初心,坚持四个“面向”,发扬“钉子精神”,努力提升个人业务技能,坚定不移地做对做好每一项工作,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白蕾)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单独章节特别列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推动我国从科技、人才大国转化为科技、人才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政策方针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切身感受到科技创新对于助力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荣誉感。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深入研判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发展形势,强调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核心战略支撑,通过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推动了我国科技成就的不断突破。在此期间,我国的科研经费保持高速增长,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国内、国际(PCT)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稳步增加,国际创新指数持续上涨,在诸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阶段的飞跃。

  然而,在自豪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国内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不足和挑战,特别是在面对被国外技术、产品卡脖子的一些研究领域时,我们更要迎难而上,不畏关卡,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加快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原创性基础和转化科研成果,时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助力我国各领域从“富国”阶段到“强国”阶段的逐步实现。(武泽明)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的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强国崛起以及未来发展规律地深刻洞察和把握,以及重点强调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并对此充满期待。

  作为科研工作者,应更好地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深刻理解国家对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性部署。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强高质量发展及富强的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砥柱。因此,强调基础研究和原创科技的至关重要性,是尤其在全球新一代科技竞争白热化时代背景下,突破核心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的关键。发挥基础研究的原创力,是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地问题。

  对于自身的科研工作,必须扎实严肃认真的完成每一步科学研究工作,不能为了物质及职称等考核,而追求科研产出数量,牺牲了科学研究的本质意义,影响科研质量,甚至因为急功近利带来更坏的科技影响。基础科研的意义在于探索并揭示科学的真相,如我们研究肿瘤免疫学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探索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在每一个阶段和状态下的贡献,从而利用其更好地利用机体免疫系统积极的状态,消除其消极的状态,从而更好地对抗肿瘤。在肿瘤免疫治疗突飞猛进的今天,不但推动了抗肿瘤治疗的进步,甚至随着细胞治疗和人们对免疫系统全面深刻的认知,创造出的CAR-T细胞治疗技术更是利用T细胞对肿瘤杀伤的特质,为晚期癌症病人实现了无癌生存的可能和新希望。如此意义深远,造福社会的科学研究才应是我们作为基础科研工作者毕生追求和努力实现的目标与人生工作的意义。

  响应二十大科技兴国的号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再出发,才是真正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更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党及国家已为我们绘就宏伟蓝图,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必将为之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而我们也必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智慧和力量,战胜各种困难和阻力,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践行科教兴国的时代担当。(赵阳)

 
【领学章节】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来源:新华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