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领学章节: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领学同志:李文浩、金红、郑秀灯、王晓晨,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党总支职工党支部
 

【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科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在科学探索中,我们要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样,我们才能走好科技强国之路。不断地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实现科技创新。同时,应自觉学习贯彻二十大报告精神内涵。以其作为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的指针。生态学研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具体承担者。这就要求我们应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的全过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马克思主义统领生态学研究及其他各项工作,以人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面临的实际生态学问题。(李文浩)

 

  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可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崇高而质朴的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金红)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是实现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国家和谐的基础。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爱国爱家、睦邻友好、尊老爱幼、谦和有礼、知恩图报、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行为规范,指引着我们崇尚真善美、维护公序良俗、共建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和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宣传学习。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科学规范做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建立惩戒失德行为机制。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今天,十四亿多中国人民正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是我们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作为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协同发力。每个家庭要努力培养孝亲敬老、团结和睦、勤俭节约等健康生活方式及团结和睦的家庭氛围。学校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社会各方要努力创造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的机制,在全社会形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浓厚氛围。只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用行动传承美德,不断提升自身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就一定能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氛围,更好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郑秀灯 副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作为国家重要地科研单位,我们要积极深耕科研探究,积极推广科学普及,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王晓晨)

 
【领学章节】

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来源:新华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