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领学章节《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七章第三节:农村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领学同志:梁潇以、顾世民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与研究生党支部

【摘  要】

  为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党中央正式确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小岗村带头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带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随后城市经济改革逐渐在全国推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成为新的经济经营方式。在改革推进中,坚持对外开放和设置经济特区,将中国的经济带动起来。进行党和国家领导的制度改革,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党史故事】

农村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为了解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的问题,19794月,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 

  1978年,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创造了农村土地包干到户的方法,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借鉴农村改革的经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在全国推开,该改革将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与实现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98110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决不是一种权宜之计。”。 

  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对外开放逐步展开,并取得重大突破。吸引和利用外资、兴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企业(或项目),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式和步骤。此外,创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1980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最终经过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 

1980年 经济特区创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19802月召开党了十一届五中全会,全会以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为主题,决定恢复设立中央书记处,作为中央政治局和他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的经常工作机构,选择胡耀邦为中央会书记。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年多的时间里,拨乱反正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学习体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决定了这一个时代的面貌,决定了一个时代的人的生活水平以及幸福度。工人、农民、商人等作为我们人类的群体,工业、农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与他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在他们创造价值的时候,上层建筑制定的一些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这些群体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政策是否符合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具有活力对于我们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幸福指数的提高至关重要。党的领导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体现在党对于人民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有远见地带领大家走一条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给大家创造一个公平、安全、有保障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当人民最坚强的后盾。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