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非典取得胜利,提出科学发展观
领学章节:《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九章第二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领学同志:许竞文、郭英杰,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研究生党支部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正当我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时候。我国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同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历史性的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史故事】
抗击非典取得胜利,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3年2月中下旬,非典疫情在广东局部地区流行,3月上旬在华北地区传播和蔓延,4月中下旬波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非典疫情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时作出坚持一手抓防治工作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齐心协力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双胜利的重大决策。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举国上下紧急动员,坚持群防群控,携手共克时艰,有效控制了非典疫情,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6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我国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2003年4月14日,胡锦涛前往广东省疾控中心考察
抗击非典的胜利,充分显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同时,非典的发生和蔓延,也暴露出我国在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之后,存在发展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等新矛盾新问题,这进一步引发了党中央对新形势下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历史地摆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2003年8月底9月初,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作了全面阐述。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对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习体会】
从科学总结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到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秉承着科学发展的思想,为国家求兴旺,为人民谋福祉。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要始终贯彻落实党关于科学发展的精神内核,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丰富的知识攻克科研难题,用丰富的成果回应人民的期待。积跬步,汇小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科研强国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