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重大挑战和深化改革开放

领学章节:《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九章第四节:应对重大挑战和深化改革开放

领学同志:刘洁、林桥,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研究生党支部

 

【摘要】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到四川汶川地震、南方雨雪冰冻极端天气、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再到拉萨等地和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党和政府迅速制定计划,果断决策,成功应对了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形势,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在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同时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积极稳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同时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史故事】

 应对重大挑战和深化改革开放

  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演化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由美国扩散到世界主要经济体,其来势之猛、扩散之快、影响之深,为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大危机以来所仅见。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从容应对,形成了包括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实施十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揽子计划。经过艰苦努力,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 

  20085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8.7万人遇难,受灾群众达4625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迅速组织起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多的抗震救灾活动。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全国人民患难与共、同心协力,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充分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计划,决定用三年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务,并动员全国力量实行对口支援,创造了灾后重建的人间奇迹。 

  2008年至2010年间,党和政府还带领人民取得抗击南方雨雪冰冻极端天气、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以及恢复重建的胜利。2008314日拉萨等地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和200975日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坚决打击了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破坏活动,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充分显示了我们党抵御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显示了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显示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大无畏气概。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把过去常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表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做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主线。党中央还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作出了新的概括,明确要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党中央强调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在所有制改革方面,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到2011年,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从2007年的159家减少到117家,其中有超过80%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和通信等关键领域以及运输、矿业、冶金等支柱行业,国有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大增强。在农村改革发展方面,中央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明确宣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此后,中央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从2004年起,我国粮食产量实现8年连续增长,2011年达到5.7亿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连年增长。 

  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中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大幅降低关税,2002年至201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10年间,中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中国实行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仅惠及13亿中国人民,也使世界各国人民获益,给世界经济发展以有力推动。 

  “十一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先后超过德国和日本,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8.9%,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继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后,2012年中央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这一部署,国家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实施16个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工程、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实现新的重大突破。继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5年后“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2007年“娣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20088月,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高铁时代。此外,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充分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国还办好了许多大事。200888日至24日,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随后举行第十三届残疾人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居于金牌榜首位,在残奥会上居于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中国人民成功举办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进一步增进了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201051日至1031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在184天的时间里,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308万人次参观展览,书写了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加以推进。至2012年底,农村普遍开展了八轮以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全国98%以上的村委会实行了直接选举,村民平均参选率达到95%;城市开展了六轮以上的居委会换届选举。 

  2011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20063月,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此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使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2005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着重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培育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展开。文化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大提高了我国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到2012年,全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年出版图书品种、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电影产量连年保持在500部以上,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年产电视剧上万集,是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以后,国家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在西部农村地区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奖助学金资助制度,确保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努力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到2008年,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部免除学杂费,惠及1.6亿学生,减轻了亿万家庭的经济负担,确保了所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当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为摔萃学子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党和政府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为解决就业平等问题提供法制保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就业形势出现新的压力。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亿人,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03年起,我国开始在西部部分地区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在全国推开,到2008年底覆盖了全国,有8.14亿农村居民参与其中。这种个人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小病,个人筹资小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大部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建设陆续出台;在城镇,从城镇职工到城镇居民,特别是非公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到2012年,我国各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9亿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各项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建成。 

  进入21世纪,我国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我国制定或修订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并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一五”规划还明确规定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等约束性指标。从中央到地方,对绿色GDP的追求开始取代以往单纯追求GDP的做法。2011年,在全国开展评价的18.9万公里河流中,I—Ⅱ类水河长的比例为64.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3.6%。坚持不懈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水患频繁等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到2008年,全国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超过4亿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此外,我国还持续实施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到2013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3%,沙化土地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有所减缓,环境保护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学习体会】

  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成功应对了各种困难与风险挑战,充分显示了我们党抵御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显示了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显示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大无畏气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