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 | 怀念恩师钦俊德先生
出处:作者 王琛柱,《钦俊德文选》略有修改
诵读者:公信霖,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
怀念恩师钦俊德先生
先生在世时,每年春暖花开的四月,我们都要聚会一次,庆贺他的生日。 钦俊德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昆虫生理学家,我国昆虫生理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他早年留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师从著名动物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亲授弟子 J. ten Cate 教授攻读动物学和昆虫生理学,并获理科博士学位,而后转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荣 誉研究员。上世纪 50 年代初期,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回国,到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从事昆虫学研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昆虫生理学研究室,并主持该室科研工作达 30 年之久。先生一生著述颇丰, 仅专著、译著就有 10 余部,不少已成为我国昆虫学者的必读之物。先生有 100 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内外众多学术刊物上,反映了先生在昆虫生理学领域辛勤耕耘的历程,体现了先生独到的学术思想和在科研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记得20年前在钦先生 80 岁生日会上,钦先生赠送给我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那是他抗战期间在昆明对家蝇蛹 期的寄生天敌做的调查研究。该研究发现这类天敌有五种以上,定名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为俑小蜂,并详细研究了其生活史与行为。 我如获至宝,读得津津有味,颇受启发,该文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钦先生 1951 年初回国之时,正值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筹建昆虫学各分支学科的实验 室,他被聘为昆虫生理研究室的负责人。他 1953 年任教于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1955 年任 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56 年任教于北京大学生物系, 讲授昆虫生理学课程,编写了 昆虫生理学教材。这是当时国内最早开设的昆虫生理学课程。他教学认真,讲课生动,深受 学生们的欢迎。
昆虫与植物的生理关系是钦先生一生研究的最大兴趣。 他在荷兰留学时期, 就系统研 究了马铃薯甲虫与数种茄科植物的关系,揭示该昆虫按一系列行为和生理的链锁反应来选择 适宜的寄主植物,首次提出了链锁理论。他认为昆虫先以嗅觉和味觉来辨识植物所含有的刺 激感觉器官的特异成份,然后通过营养与解毒代谢以适应植物的化学组分而建立和维持种 群。由此解释了以前昆虫学界流行的植食性昆虫存在“植物学本能”的假说。他还对夜蛾科棉铃虫和粘虫、同翅目蚜虫等大害虫的食性与营养进行研究,明确了这些害虫对寄主的化学识别和营养特点,指出植物的营养效应和对昆虫的感觉刺激性是密切关联的。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昆虫食性的特化是从感觉适应开始,随演化进程而影响着营养和代谢的 特点;前者可变性较大,后者则较为稳定。1987 年他的 34 万字专著《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论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化》(科学出版社出版)集中反映了他在该领域独到的学术 思想。 这部著作受到国内外昆虫学家的赞赏,是一部极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论著,成为我 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必读文献,直到现在其引用率仍十分可观。
钦先生爱国敬业,总是把国家需求和农业生产放在首位。解放初期我国农业连年遭受东亚飞蝗侵害,钦先生实地调查蝗区状况,研究飞蝗食性、发生世代和繁殖力,以及蝗卵浸水与耐干旱能力,获得显著成果,特别是对蝗卵的研究结果,在理论上阐明了卵期对环境的适 应特点和发育过程抗逆能力的变化;查明蝗卵发育中期抗逆能力最强,发育早期和临近孵化的卵抗逆能力最弱,揭示了起主要作用的是卵包膜所含浆膜分泌几丁质表皮的动态变化造成 的,从而解释了蝗卵产于芦苇叶上不能完成发育和淹没水中难于长期存活的原因。这些结果 在应用上为测报蝗害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受国内外昆虫学家的高度评价。根据综合的研究结果,他曾与马世骏先生联合向农业部先后两次提出改造蝗区生态环境的建议,并取得显 著效果。该项目曾获得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还接受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任务, 研究了印鼠客蚤幼虫的营养需要和适宜的饲料配制,及人工蚊虫种群的快速侦检法, 为国 防科技做出了贡献。
以虫治虫是防治害虫的一个重要策略,而田间害虫的天敌常常是供不应求。钦先生从 1975 年开始对天敌的营养和人工饲料进行研究。他探明棉蚜等害虫的重要天敌七星瓢虫食 性和营养特点,并据此成功地配制一种简化的人工饲料,可使成虫产卵与幼虫发育均接近正常取食棉蚜的水平;添加保幼激素类似物可提高成虫的取食量和防止生殖滞育。在赤眼蜂寄 主卵外培养方面,他与合作者的研究结果揭示人工寄主卵中,内含物的某些氨基酸诱导松毛 虫赤眼蜂产卵的作用;并首先成功配制不含昆虫物质的培养液。该培养液可诱使成年蜂产卵,并能使幼虫正常发育,获得较高的成虫羽化率。这些突出进展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研究结果为人工大量繁殖这两种益虫奠定了基础。七星瓢虫人工饲料的研究曾获 1985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二等奖和 1988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赤眼蜂人工卵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
钦先生学识渊博,勤奋不息,有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富有创新思想。他的研究领域是生理学,但他一贯主张生理学与生态学和进化论的有机结合,学科间没有界限,不能分割。马铃薯甲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他用生理学的实验和方法来解决,是这类工 作的首创。2004 年我在访问荷兰时,著名昆虫学家 J. H. Visser 博士还特别提到这一点, 并赠送我一本他收藏的钦先生的博士论文。钦先生在对蝗虫等害虫的研究中,把生态学动态 的观点用于生理学研究, 独到地揭示了害虫发生的生理机制。早在 1962 年,钦先生就对昆 虫食性的进化有精辟的阐述:在有记载可查的岁月中,可看到有的昆虫种类的食性恒定不变, 有的逐渐转移到新的寄主植物上或扩大寄主植物的范围,有的突然改变食性,有些多食性种类则分化成食性不同的生理宗系等等。在他的关于昆虫与植物关系专著中,进化的思想无处 不在。他指出,植物次生物质和营养成分的改变必然引起昆虫在生理上的调整,而昆虫的取 食变化也必然引起植物新的适应,昆虫与植物就是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导致双方的协同进 化。钦先生还是利用生物化学方法进行分类学研究的倡导者。这些新的思维体现在先生的字 里行间,成为先生著述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要素。在古稀之年,先生仍孜孜不倦,目光长远, 思想依然活跃在该领域研究前沿。从 1991 年跟随先生做博士后到现在,我的研究思路无不 受先生的影响, 在学术上每有疑问和难题的时候总是向先生请教。在昆虫与寄主植物关系 研究上,他提醒我注意昆虫和植物对彼此的动态适应,并应包含第三营养层(植食性昆虫的 天敌)在其中的作用,这样我们的研究从两级营养层的关系发展到三级营养层的相互作用。 先生常常叮嘱我,要注意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神经生物学技术应用到研究中来,形成自 己独到的研究体系和思想。
钦先生德高望重,他曾担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昆虫学报》主编, 美国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国际通讯员。为了更好地向国外介绍我国昆虫学的研究成果,创办了英文版 Entomologia Sinica (现改名为《昆虫科学》Insect Science),并任第一任主编。先生勤 奋好学,知识渊博, 除精通英语外, 还能阅读俄、德、法、荷等多种外文。他曾把俄文版 的《昆虫生理学》翻译成中文,主持翻译国际上第一本《昆虫生物化学》及系列昆虫生理学研究进展,把陈世骧院士的《分类学与进化论》翻译成英文出版。钦先生虚怀若谷,做学问 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俗话讲文如其人,读钦先生的文章,会从内心为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所 折服,但总能让人耳目一新。
钦先生作为我国昆虫生理学的开拓者,除了他本人在科学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外,在推 动学科发展和培养人才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培养的人才涉及昆虫生理学的多个领域, 如食性、营养、生殖、内分泌、感觉和神经、代谢、免疫等,其中多数已成为各自研究领域 的著名学者。先生为人正直,淡薄名利,平易近人,做人做学问都堪称一代宗师。
谨以此文缅怀先生的贡献和为人,并对恩师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深切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