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北京的候鸟”立体书展示与讲解
时间:2017年5月21日
内容:北京候鸟科学课讲授 + 北京候鸟立体书制作
时间:2017年5月21日上午场 9:30-11:30 下午场 14:30-16:30
地点:国家动物博物馆
规模:每场30人
授课老师:童游巴士 刘垚,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硕士专业方向是朱鹮研究。
费用:本次活动为国家动物博物馆公众开放日活动内容之一,是与中国动物学会共同举办的公益活动,收取费用100元,此费用包括半价门票20元两张(一名家长及一名孩子)、价值69.8元的《北京地区常见野鸟图鉴》或其他等值图书。小朋友可以把在立体书制作环节中自己的作品带回家。
参与方式:微信报名,回复“上午(或下午)场+孩子姓名+年龄”,收到回复后视为报名成功。报名成功者请于当天活动开始前在馆内缴费参加活动。
鸟类的迁徙是生物界最壮丽的诗篇之一。斑尾塍(Chen)鹬可以不吃不睡连续飞行一个多星期,斜跨整个太平洋;身材纤细的北极燕鸥,每年可以从北极飞到南极,又从南极飞回北极,还是绕着弯迁徙;在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人类要氧气瓶才能呼吸,斑头雁却可以轻松飞越;甚至飞不高、也飞不远的小小鹌鹑,也可以在北极圈和非洲之间迁徙。
世界上的一万种鸟类中,大约有五分之一的种类是会进行长距离迁徙的。它们被称为候鸟。北京市有记录的鸟类有近500种,其中大部分的记录都是候鸟,或迁徙时迷路的迷鸟(想一想,为什么记录的候鸟多于留鸟?)
大部分鸟类的迁徙方向都是南北方向;它们夏天在北方繁殖。因为北方的夏天日照更长,有丰富的食物,特别是昆虫,便于哺养小鸟。而冬天则飞到南方过冬。
南来北往,它们年复一年的迁徙,通常会沿着固定的路线,称为迁徙路线。北京就在多条迁徙路线的交界处,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沿东亚-澳洲路线迁徙的豆雁、灰鹤,也可以看到沿中亚-东非路线迁徙的楼燕、红脚隼,甚至可以看到一些沿海滨和跨太平洋路线迁徙的鸻鹬类水鸟。虽然北京不是大部分候鸟的繁殖地或越冬地,但它是候鸟重要的中间“驿站”和“加油站”,让这些疲惫的候鸟们,能够恢复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