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灵长类行为与认知
9月15日上午,国家动物博物馆还举办了科普讲座。历时近三个月的《人类亲缘——灵长类多样性与人类起源》特展,是国家动物博物馆以灵长类动物为主题举办的大型综合展览,并且配套举办了六场科普讲座,此次讲座是本系列科普讲座的最后一场,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彦捷老师。身为资深心理学教授,苏老师在讲堂上更是注意和观众们的互动,再加上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台下虽座无虚席却鸦雀无声,大家都在认真聆听台上的讲解,有人还带着纸笔不时地记录着什么,俨然一副学校课堂的模样。苏老师旁征博引,向观众们娓娓道来一个奇特的灵长类心理世界。讲座围绕着哺乳与断奶、攻击与和解、语言与意识和思维与文化四个方面展开,苏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一个个真实的实验为观众层层剖析了金丝猴、黑猩猩、倭黑猩猩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它们不但具备极高的智力水平,而且有感情、有自我意识。
以笼养状态下的金丝猴为例,苏老师向大家讲述了和人类颇为相似的哺乳和断奶的行为和母子关系,接着苏老师从对动物行为的描述、分析入手,与人的各种行为进行比较,同时对她所从事的动物心理和行为做了简要介绍。随着对动物意识的深入研究,苏老师从心理学家的出发点来带领大家了解我们人类的近亲,希望看它们是怎么回事,看人的意识和它们有没有关联。动物之间是否拥有和我们人类语言一样的交流方式?这是很多人都疑惑的地方。在苏老师的讲座中,大家了解到,灵长类动物虽没有说话的发声器官,但同样具备语言能力。在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苏老师用原声再现的方式让在场观众都感受了黑脸长尾猴和金丝猴的警报叫声、联系叫声和威胁叫声。而在谈到灵长类动物的意识的时候,苏老师举了一个相当著名的雄性倭黑猩猩kanzi和灵长类动物学家和研究员Sue Savage-Rumbaugh的实验例子,这个天才居然能识别单词等符号,能使用键盘,会画画……很多观众都在惊叹,我们和动物们之间的鸿沟越来越窄。随后苏老师在谈及灵长类动物自我意识的时候,更多的是以人类小孩子的发育情况来做类比,让很多身为父母的观众不断的点头,尤其是苏老师讲到,小孩子很小的时候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并不知道是自己,只会去摸镜子;而当小孩子从镜子里知道镜子里那个人是自己的时候,就会摸自己而不是镜子了,这时候就已经发展出“我”的概念来了,很多家长们都会心一笑。
一小时之后,主讲人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了讲座,台下立刻有无数双手举起,尤其是很多小朋友都向苏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苏老师都一一为他们做出解答。展示馆馆长黄乘明最后向苏老师赠送了他翻译的《希望: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故事》,把讲座推向了一个高潮。
通过这场精彩的讲座,我们知道,相对于其它动物,非人灵长类在进化方面与人类相近,脑结构和功能与人最为接近,能完成复杂的认知任务;另外,和人类相似,它们也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关系。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仅仅研究动物们的身体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灵。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这样的讲座,就是为了能够唤起更多的公众,关注灵长类,保护灵长类。
很多家长在活动结束时表示,这次的科普活动非常生动活泼,是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他们非常乐意带孩子走进博物馆参加这类活动。主讲人苏老师也表示,国家动物博物馆为市民提供了这样一个高品位的科学讲座,用先进手段传播大众科学,让广大观众也能领略前沿科学的魅力。
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的“灵长类认知与心理”作为全国科普周的活动之一和国家动物博物馆“人类亲缘”特展的第六期系列讲座如期开讲
苏彦捷把灵长类的认知与孩子的发展联系起来,引起了家长和孩子们的极大兴趣
展示馆馆长黄乘明向苏彦捷赠送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