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第74期:野生动物和我们

  5月19日的晚上,在中科院动物所B105报告厅,这里座无虚席,很多年轻人、孩子们坐在过道,门口也挤满了观众。18:30,国家动物博物馆张劲硕博士主持活动,介绍今天晚上“动博科普讲堂”的临时加场讲座的嘉宾——马敬能博士和解焱博士。他们分别带来两场报告,“鸟类和蜜蜂”、“野生动物和我们”。

  约翰·马敬能(John MacKinnon)被广大的鸟类爱好者尊为“大神”,他撰写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被国内外鸟类爱好者,特别是中国鸟类爱好者誉为“鸟类圣经”。他首先讲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周游世界,在非洲跟随古道尔博士研究黑猩猩,在东南亚攻读博士期间研究红猩猩,在越南发现锭角羚(武广牛)……

  他告诉我们,城市里,甚至就在你的身边,就有很多美丽的鸟类,这些鸟类给予了我们精神的享受,它们还是环境的重要的指示物种。红尾水鸲、白顶溪鸲、褐河乌的存在意味着河流的健康和饮用水的安全。他还讲到蜜蜂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蜜蜂的消亡是一个全球趋势,它们的减少,可能直接影响到未来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马敬能用“鸟类和蜜蜂”来暗指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以及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最后总结了目前国内的环境问题,也希望未来开展深入的保护工作,帮助中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健全相应的法规。马敬能在演讲过程中,充满了机智和幽默,不断引发大家的共鸣与笑声。讲座结束后,听众们还在他的面前排起了长队,大家手持《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纷纷请他签名留念。

  作为保护地友好体系的发起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博士则以“野生动物和我们”为主题,从野生动物是什么,它们和人类的关系等问题入手,来引出“中国的保护地”问题。这也是她多年思考、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问题。解焱认为,之所以建立“保护地友好体系”,就是要让当地的老百姓、当地的社区充分认识到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真正价值,减少甚至彻底不使用农药、杀虫剂等,以便产生更有生态价值的绿色产品。这些产品的收入,反过来支持当地的自然保护。“保护地大雁米”、“东北虎黑木耳”等等,就是在这个理念下产生的。解焱博士多年来,带领野外科学家、保护人士、志愿者,在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研究和志愿服务工作,推动当地社区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她所带动的野外清套活动,有效地减少了东北虎的伤害,为野生东北虎的种群恢复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动物博物馆也会与“保护地友好体系”合作,开展保护活动,推动中国环境教育和博物学教育深入发展。 

 

活动现场

约翰·马敬能演讲

活动现场

解焱博士演讲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10-64807098
传  真: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