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的新发现以及不可遗忘的发现史(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第106期)

  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为广大的动物爱好者带来了专业的哺乳动物分类学系列讲座,由该馆的张劲硕博士连续四期围绕“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与保护”等话题展开,带大家走入哺乳动物的世界,细致地爬梳、整理哺乳动物的最新发现,介绍哺乳动物分类学的专业知识。

主讲人张劲硕(摄/陈迟)

  5月21日进行了本系列的第一讲,主题是哺乳动物的新发现以及不可遗忘的发现史。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世界动物分类研究也被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科研人员已经能够从不同的层次对动物的差异性进行更准确的描述和区分。

  在讲座的伊始,张博士迅速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力。他让大家说出自己T恤上的动物(玻利维亚树豪猪)的名称。现场的观众说的五花八门,也反映出即使是在动物爱好者中,动物分类的水平也是相差很大的。普及动物分类学知识,势在必行。

  张劲硕博士对于动物名称的描述异常严谨,每一种生物尽管有着五花八门的名字,但是从分类学上,它们都有着唯一的拉丁名。例如现代人类的拉丁名就是Homo sapiens,中文名称是智人。接下来,他系统的介绍了一系列动物的分类。

  1、倭三趾树懒

  《疯狂动物城》捧红了一位明星动物——三趾树懒。张博士以小观众们非常熟悉的三趾树懒为例,系统的介绍了三趾树懒的分类以及在动画片中的三趾树懒和真实世界中的同类的区别。

  2、奥氏鳁鲸

  鲸是河马的近亲,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类哺乳动物。须鲸中的蓝鲸是地球上体积最大的一种动物,体重可以超过150吨。尽管体型巨大,鲸的攻击性却不大,例如蓝鲸就是典型的滤食类动物,以小型甲壳类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2003年发现的奥氏鳁鲸也属于须鲸类动物。

 

  3、澳洲短鳍豚

  豚类在淡水和海水中都有分布,分布在我国的江豚和白鱀豚也为大家熟知和喜爱。澳洲短鳍豚是在2005年由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发现并命名的。

  4、高地猴

  2005年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高地猴。尽管非洲很炎热,但是高地猴却有着一身的长毛,这是因为它活动区域海拔很高,长毛有利于它在寒冷的环境中保持体温。

  5、北京宽耳蝠

  北京宽耳蝠是2007年由中科院动物所的张树义领导的团队发现并命名的,其中张劲硕博士是第一作者。北京宽耳蝠是根据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才最终被证实是一个新种的,这也表明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于动物分类的重要价值。

摄影/张树义

  6、非洲森林象

  非洲森林象也是根据分子生物学证据才和非洲象区分开的,此外它的前脚掌5个脚趾,后脚掌4个脚趾,这也是和非洲草原象的区别之一。非洲森林象由于生活在丛林中,体型也相对较小。

  7、怒江金丝猴

  2010年瑞典科学家在缅甸发现了怒江金丝猴。他们是在寻找长臂猿的时候偶尔发现了一种奇特动物皮毛和头骨,在经过了专业的搜寻之后,最终找到了这种浑身黑毛的“金丝猴”。说到金丝猴,张博士还提问现场的小观众,是否知道中国有哪些金丝猴。对于金丝猴大家还是相当熟悉的,大家很快就说出了正确答案——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

 

  8、倭犬浣熊

  2013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食肉类动物、浣熊的近亲——倭犬浣熊。这种动物终身都生活在树上,几乎不会到地面来活动。其实很多动物的活动范围都在远离地面的位置,这也导致了这些动物很难被观察到。

 

  9、小黑貘

  2013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体型较大的哺乳动物——小黑貘。有趣的是,早在100多年前,小黑貘的标本就已经出现在美国华盛顿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库中,但是当时人们以为这是南美貘的幼体。直到2013年,根据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资料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才最终确定这是一个新的物种。

  10、白颊猕猴

  白颊猕猴是60年以来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灵长类新种。白颊猕猴的发现也有着有趣的故事,它的发现是来自于野外红外相机拍摄的照片,在发表新种文章的时候科学家并没有获得白颊猕猴的标本。

摄/李成 使用红外线相机拍摄

  11、天行长臂猿

  而天行长臂猿是2017年中国科学家发现的又一种灵长类新种,我馆还组织过小爱好者们去野外寻找并观察过天行长臂猿。

摄影/赵超

  张博士还给大家介绍了一些专业的动物分类学专著。例如《世界兽类手册》,这本书里面很专业的描述了每一个物种的特征、分类地位和生态照片等。目前已经出版到第六卷。 

  接下来,张劲硕博士给大家系统的介绍了动物分类学发展的历程。在西方第一个提出物种分类概念的是英国的博物学家约翰·雷。张博士还翻译了约翰·雷关于物种分类的一段描述“再也没有什么确定种的标准比从种子繁衍自身的特征更确切。因此,不管个体或种发生什么变化,只要它们来自同一植株和同种植物,它们就是偶然的变化,就不能区分种……同样,不同种动物永远保持它们的差异;一个种从不会来自另一个种的种子,反之亦然。”尽管晦涩,但是我们从中能够读出约翰·雷对于物种分类的最初认识——物种之间的差异性是存在并且能够被区分的,这种物种间的差异性是稳定的并且可以向下遗传的。

  而在西方的科学界里面,关于物种分类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的,几乎每隔100年,就会出现一个物种分类和进化研究方面的标志性人物。首先是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他提出要用拉丁名给物种命名,这样就避免了语言不同带来的对物种描述上的差异。达尔文对物种进行了大量系统且细致的观察和比较,指出物种是可变的,并最终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生物进化现象。而进入20世纪,后达尔文时代的代表恩斯特·梅尔,他提出了“生物学种”的概念,科学描述了种群和物种之间的联系,从基因的角度对物种之间存在的隔离现象进行了解释。

  张博士还给大家讲解了目前物种的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而现在在传统分类阶元的基础上已经发展出了更多的层级,以便对物种分类进行更准确的描述。本次讲座的最后一段内容是张博士系统的介绍了国内动物学分类学的发展,听他如数家珍的给大家讲述那些有趣却略显坚信的故事,大家不禁为各个年代的动物分学家为动物分类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感到钦佩。

  此次的讲座内容对于小观众来说显得过于专业,但是在张劲硕博士幽默的演绎下,枯燥的内容也变得生动而有趣。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大家显得意犹未尽。相信完整的参加完张博士的四次讲座培训后,大家再进行野外动物观察的时候,也能够以更加专业的视角来看待它们。(供稿/陈迟,未标注来源图片均来自网络)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10-64807098
传  真: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