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人和兽共存的可能(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第127期)
7月29日星期日上午10点30分,此时此刻的中科院动物所B105已经是座无虚席。我们邀请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山水”)的项目主任赵翔老师讲述雪豹及三江源野生动物、生态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故事。
这也是国家动物博物馆近期推出的“中国猫科动物系列讲座”之二。
赵翔老师演讲的题目是《三江源,人和兽共存的可能》。他们的研究项目位于玉树县境内,这里是著名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将发展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
三江源,顾名思义,是指三条江的源头,它们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其中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到了国外被称为湄公河。可想而知三江源的重要性。
三江源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行政区域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等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这里的动物非常多!
赵翔老师展示了几张照片,让观众们找相同点。这些照片包括雪豹、棕熊(西藏亚种,亦称藏棕熊、藏马熊、马熊)、猞猁、金钱豹、狼、豺,原来这些大型食肉动物都是在同一个位置拍摄到的。而这里的狼的种群可能是我国最好的地方。近些年,豺在中国大量快速下降,但在三江源仍有一定的种群,但也不容乐观。
“山水”最重要的一项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东部,雪豹和金钱豹种群的栖息地是重叠的。也就是说,雪豹和金钱豹可以同时存在一个范围内,赵老师的照片还告诉我们,金钱豹在这个地区也繁殖得非常好,豹妈妈带着小豹的镜头被红外相机捕捉到了。
通过比较全球各地区大型食肉动物的情况,赵老师认为,三江源至少有6种大型食肉动物,是全球大型食肉动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除了大型食肉动物,还有许多中小型食肉动物,例如豹猫,当地的藏文名字的意思是“会上树的老虎”,它们可以生活在海拔4200米的地方,也是该物种有分布记录的最高海拔的地方。此外,还有兔狲、石貂、赤狐等等。
而藏狐的迷人的小眼睛,更使它们成为一代网红。不过,赵老师认为藏狐的战斗力不行,它们平时抓一抓鼠兔,连旱獭都搞不定,甚至还常被旱獭揍得屁滚尿流。当然,旱獭打洞,也为藏狐提供了安家之所。狗獾在平原地区曾经非常常见,但在三江源,它们可以生活在最高海拔4300多米的地方。狗獾的皮毛也被藏民做成一种护身符,并戴在马的臀部,以此辟邪,防止马有不幸。
另外一位网红是兔狲。它因为身体圆滚、呆萌而备受宠爱。赵翔老师展示了一张兔狲与藏狐打架的照片,孩子们马上提问:“最后是谁赢的?”赵老师表示,并没有亲眼看到最后决一胜负的结果,但一般来说,藏狐还是比较弱的。
就此,赵老师引出了他们正在研究的“多物种关系”,旨在通过研究三江源各种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凸显这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复杂性。赵老师也特别强调鼠兔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他说,三江源最常见的是川西鼠兔、黑唇鼠兔(亦称高原鼠兔)。兔狲每天要吃掉三只鼠兔,孩子们立即喊道,每天三顿饭!鼠兔还为其他各种动物提供食物,统计发现,三江源有32种动物以鼠兔为食,甚至黑颈鹤都会吃鼠兔。但鼠兔经常被误认为是老鼠,而在草原灭鼠的过程中被错误地消灭,从而严重地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
“山水”把目光聚集在各个物种上面,他们发现在玉树县通天河,有密集的水獭分布点,而目前国内有明确记录的地方只有珠海、唐家河、东北地区等零星地区可以通过红外相机记录到,现在仍然很少有中国的科学家去研究水獭的现状。
紧接着,还是一张红外照片引入眼帘,在扎曲河的河边,一只可爱的水獭面前有一条巨大的鲤鱼。原本这里是没有鲤鱼、鲫鱼的,但今天却出现了大量的鲤鱼、鲫鱼,原来这是有人刻意在这里放生的,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外来物种入侵而危害本地物种。
可爱的香鼬的照片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它不是“臭”鼬,但真的是香的吗?其实不然。香鼬几乎是专性捕食鼠兔的小能手。它们的上下颌的咬力十足,可以叼住比自己身体大数倍的鼠兔到处跑来跑去的。
赵翔老师还介绍了三江源的食草动物,诸如岩羊,它们可以和家畜共存,二者的生态位几乎不重合;白唇鹿、马鹿、水鹿,这三种鹿类这里都有,且在栖息地上有重叠。
这里还有中华鬣羚,藏语名字是“伽古拉”,意思是“四不像”。当然,它和麋鹿没什么关系。
“山水”还拍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马麝,而且是交配中的马麝,真是非常珍贵的照片。由于麝香的价格不断飙升,很多人偷猎马麝,使其数量不断下降!
藏族人还戏称旱獭是拳击手,它们经常在一起打架。赵老师说,他曾亲眼见过一只旱獭跑到河边把身体弄湿,立即跑回巢穴,让其他小旱獭喝它身体的水。这些行为都非常有趣!值得细致研究。
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影响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示范
赵翔老师告诉大家,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人与动物之间也时常出现矛盾和冲突。第一,食肉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冲突,例如棕熊会扒房子,由此而会伤人;第二,食肉动物对于家畜的捕食;第三,人类对食草动物的捕食、围栏建设;第四,食草动物与家畜之间争夺草场。现在这些问题都比较突出,亟待解决。
现在,盗猎行为仍然存在。所以反盗猎活动,也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有的时候铁夹、陷阱很多,“山水”不仅发动志愿者,还发动当地人,以社区为主体,把牧民组织起来开展保护工作。
最近十几年来,牧民开始逐渐定居下来,不再游牧。而他们的房屋里的食物,甚至垃圾都会吸引棕熊前来。“山水”就遇到过三头幼年藏马熊闯到一户人家,肆无忌惮地寻找食物,过了三天母熊才找回它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山水”就要想方设法提高熊进屋子的成本,他们帮助当地人加固门窗,拉刺网,建防熊电网等等。赵老师说,其实棕熊也是非常可爱的,它们除了吃鼠兔和旱獭外,还会寻找腐食,甚至啃食绿绒蒿非常短的根来充饥,生活也是着实不容易啊!
雪豹也让牧民的生活受到影响,甚至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损失。2015年统计发现,在玉树县,每户平均损失4.6头牦牛,最多一户达到23头。这就要有更好的生态补偿机制去为牧民提供一定补偿。
关键是,让牧民从生态保护上受益!
近些年,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培训了几百位牧民,牧民帮助研究团队安置红外相机,参与到实质性的保护工作中去。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有16642人,现在国家每月提供每人1800元费用,国家的投入超过3.7亿元,就是通过政府购买当地老百姓的服务,为保护尽一份力量。
赵翔老师高兴地告诉动物博物馆的听众们,雪豹有一个习性,通常会每周捕杀一头牛,三四天都在那里吃一头牛,他们利用这一习性特点,懂得了在哪里可以最轻松地见到雪豹。他们知道了雪豹会在那里吃完整头牛以后,就可以做自然体验活动,让公众付费来看雪豹,而这笔钱会给牧民和当地社区,并建立一定的补偿基金,反哺雪豹对牧民造成的损失。
就拿2017年来说,他们已经动员了15户牧民参与自然观察的体验活动中来,有多达32个自然体验团来这里观赏雪豹等野生动物。只有老百姓得到一定的收益之后,人们才会愿意主动地去保护雪豹。这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赵翔老师的讲座深受听众们的喜爱,大小朋友们均踊跃发言、提问。《博物》杂志编辑部还为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听众提供了杂志作为礼物。
文/张劲硕 图/赵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