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大象(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第128期)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这一天上午10点30分,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博物》杂志编辑何长欢老师讲述大象的故事。

  讲座尚未开始,在中科院动物所B105会议室内就早已座无虚席了。主持人张劲硕首先向观众提问:“大家知道世界上有几种大象吗?”很多小朋友和家长都回答“三种”,看来很多听众朋友对大象非常了解,对大象的兴趣也非常浓厚。

  接下来,何长欢博士开始讲座。他也用提问的方式开场,问听众:“大象的亲戚是什么?”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听众果然非常厉害,知识面非常广,有回答“蹄兔”的,有回答“美人鱼”的,还有回答“象鼩”的。何博士夸奖孩子们“很棒”,他说以前讲座,有的听众说是“小象”,有的说是“小猪佩奇”……引起了大家的阵阵笑声。

  原来,在自然界,与大象亲缘关系最近的是矮小的、酷似兔子但耳朵很短的蹄兔(蹄兔目),以及海洋中的海牛和儒艮(海牛目),甚至孩子们提到的象鼩(象鼩目),都是与长鼻目亲缘关系最近的几个大类。 

  按照2010年的一项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原来我们认为的非洲象,已经被分为两个独立的物种,即非洲草原象(Loxodonta africana)和非洲森林象(Loxodonta cyclotis),再加上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所以现存3种大象。它们均隶属于长鼻目(Proboscidea)。 

  而2016年的一项古DNA的研究则更有意思,居然非洲森林象的亲缘关系是与一种在大约5万年前就已经灭绝的欧洲直齿象(Palaeoloxodon antiquus)的关系更近,反而和今天的非洲森林象的关系更远。

  那么从整体上看,亚洲象和非洲象有哪些区别呢?一般地来说,非洲象身体更高,腿更长,而亚洲象比较矮,腿短,显得敦实;非洲象耳朵巨大,形状酷似非洲大陆的地图形状,而亚洲象的耳朵较圆,貌似一个蒲扇;亚洲象的鼻尖有一个突起,而非洲象有两个突起,等等。 

  大象有非常多的“冷知识”是我们之前未曾听说的。何博士介绍,很多哺乳动物的排便时间是非常近似的,都是12秒!无论是弱小的老鼠,还是体型较大的牛、羊,无论是食肉类动物,还是食草类动物,甚至体型巨大的大象,它们排便的时间居然高度地一致!

  那么,为什么人的排便时间那么长呢?何老师开玩笑地说,现在的人类已经被手机束缚,上厕所看手机的人太多了,已经改变了我们正常的自然行为!即使不看手机,有人上厕所的时候也习惯“珍惜厕所时间”,有看书的,有读报的,有想事儿的,各种享受……

  大象原来还穿着高跟鞋,而这个鞋实际上就是它们的脂肪。我们虽然看到的大象是平脚底,但在内部,大象的脚掌和脚趾是抬起来的,就像穿着高跟鞋一般。

  大象的怀孕期也是陆地动物中最长的。何博士问孩子们是否知道人类的孕期,很多小朋友居然知道是10个月。而大象的孕期则是我们的两倍还多,即22个月。小象出生就重达100斤,它们通常在15岁,甚至18岁才会成年,跟人类也非常相似。在动物园或者人工饲养条件下,大象的寿命可达70岁,而在野外,它们如果可以达到五六十岁,就已经算是高寿了!

  大象是母系社会,群体里都是由雌性,甚至是有亲缘关系的雌性组成,包括母女关系、姊妹关系等等。只有未成年的雄性才有资格呆在象群里。很多研究发现,当一个群体之中,如果亲妈不在这个群体,小象则会由阿姨来照顾,也就是妈妈的姐姐或者妹妹照顾小象,如果有奶水的话,甚至会为小象喂奶。

  何博士还介绍说,非洲草原象是睡眠最少的哺乳动物,平均每天只睡两个小时,而我们一般要睡七八个小时,甚至小朋友们要有9-10个小时的睡眠。如果大象一动不动,包括耳朵、鼻子、尾巴都不再摆动长达5分钟以上的话,那么它一定是在睡觉。对于很多年幼或者年轻的大象而言,它们也会躺下睡觉。

  更不可思议的是,大象不容易得癌症!大象拥有的抑制癌症的基因是人类的20倍,研究发现有一个叫做T53的基因,这个基因可以编码抗癌的蛋白,如果细胞分裂、增生出错了,这些蛋白会马上纠正过来,从而减少肿瘤、癌症等的发生。这些研究不仅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大象,更对未来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迪和提示!

  何博士还告诉我们,大象可以发出多种声音,比如气愤时的大声怒吼,低沉的咕噜咕噜的叫声,还有像小鸟一样的啾啾的声音,甚至大象可以模仿其他动物的声音。他还讲到一个故事,在肯尼亚的一个国家公园,那里由于距离公路较近,经常有各种车辆经过,后来科学家录到了非洲草原象模仿卡车的声音。而在韩国有个动物园,那里的大象甚至可以模仿当地人说简单的韩语单词。

  此外,大象也是动物界中少有的、擅长使用次声波,甚至地震波的动物。众所周知,人耳无法听到次声波和超声波,也就是说低于20Hz和高于20KHz(两万赫兹)的声波我们都听不到。但是大象很善于使用次声,与它们的小伙伴在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外都可以联络。大象的喉咙发出次声波,而它们还有踩踏地面的行为,这是在干嘛呢?原来它们是在发出地震波,通过足部的细胞可以感知彼此的地震波,以此建立彼此的通讯,甚至在捕捉地震波的过程中,大象会有几分钟一动不动地发呆,科学家称之为“冰冻行为”。

  大象还有嗅觉通讯。它们会闻大便,闻其他大象的肛周腺,这里包含了很多信息,可以知道彼此的性别、年龄、体型大小,是否发情,是否怀孕,是否心情愉悦,等等!大象真是太神奇了,它们的嗅觉比狗还要灵敏!

  大象还有触觉通讯行为——用鼻子来“握手”。它们甚至会把鼻子塞进对方的嘴里,这种行为通常表示非常开心,和对方的朋友关系非常紧密、非常和谐。

  大象的视力不是特别好,但它们也有视觉通讯行为,通过各种动作的展示,以表示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样地,当你在野外遇到大象,看到它们已经拱起背部,张开巨大的耳朵,头已经低下,象牙对着你,尾巴已经翘起,这些动作都在告诉对方,“我已经非常愤怒了,不要再靠近我!”

  何博士还纠正了一些网络上流传的谣言,比如大象墓地是否真的存在?原来,很多年老的大象因为牙口逐渐不好,体力不支,它们更喜欢吃柔软的食物,而水边的植物更加嫩绿和柔软。所以,老年象会经常聚集在有水的地方,并在那里死去,因此会见到比较多的尸骨。偷猎者利用大象的习性,就会在水边投毒,杀死很多大象,这样也会留有很多大象的遗骸。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大象墓地”。

  令人揪心的还是中国大象的现状问题,这也是何长欢博士在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跟随博士生导师张立教授从事的亚洲象种群遗传学研究所要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亚洲象现在只有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三地有分布。其中位于临沧市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象种群最令人担忧,它们的数量现在只有20多头。由于栖息地严重破碎化,这20多头亚洲象已经不能与周围的象群建立联系,它们不能扩散出去,不能与其他栖息地连通,造成了孤立的格局。久而久之,肯定会导致近亲繁殖,并且随着群体的衰老,这个地方的野象可能早晚会彻底消失。

  普洱和版纳的野象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现在云南很多地方大量种植橡胶树、香蕉树,栖息地被严重破坏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香蕉、咖啡、西瓜、水稻、玉米等等,这些人工种植的作物又是大象可以获得的食物,于是野象又进到种植园破坏这些作物,当地老百姓采取各种办法,轰赶、恐吓、放炮,甚至投毒猎杀大象等等,造成了今天激烈的人象冲突的局面。

  何长欢老师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是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来了解中国亚洲象的遗传多样性,从而知道目前这些大象的种群生存力,预知未来它们是否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那么,大象如此危险,我们如何接近大象,研究大象呢?原来,有人曾经向何博士借书:“你有《时间简史》吗?”何博士说:“我的时间都用来捡屎了!”其实,大象的肠道表皮细胞随着粪便可以排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大量的粪便,从中提取DNA。何博士有很多与象屎合影的照片,他说,其实大象粪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臭,比起老虎、狮子的粪便,这味道已经算是舒服的了。孩子们看到何博士戴着手头捡屎,都认为何博士非常爱干净,然而何博士解释道:“戴手套是怕我的手污染粪便,而不是我怕粪便污染到我。”为了避免DNA不互相污染,每次采集一坨屎,都要换一次手套,要保证里面的DNA是一头大象的,既没有其他大象的DNA,也没有何博士自己的DNA!

  何博士在野外捡屎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当地向导每次都催他快点儿捡屎,捡完赶紧撤,弄得非常紧张。那么,在野外遇到大象该怎么办呢?其实,人类的正常奔跑是无法跑过大象的,即使速度最快的刘翔、博尔特等任何跑步厉害的人都无法超越大象的速度。但何博士建议,如果遇到大象追赶,一定要S形迂回地逃跑;或者扔掉随身携带的书包或衣物等,这样可以吸引大象的注意力,就有可能不再追你了。

  最后,何长欢老师讲到了大象的盗猎问题。他说,毫无疑问,现在偷猎大象仍然非常严重。他展示了著名运动员姚明,作为保护大象的形象大使,站在一头被割掉象牙的大象的遗骸面前的照片。姚明、成龙等明星也多次参与不要购买象牙制品的广告。由于象牙与头骨相连,偷猎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都是要整根的象牙,这就要把几乎整个脸都砍下去。看上去,极为残忍!

  盗猎不仅对个体造成致命的伤害,还会给大象的群体造成危害,使得象群崩溃,威胁整个象群的生命安全!大象的体型和象牙都是终生生长的,猎人就会喜欢捕杀最年长的大象,因为它们的象牙也是最大的。而其他大象一旦看到自己的老祖母被人类猎杀,这些大象就会非常伤心,有研究表明,这些看到死亡的大象的激素会飙升,导致极度紧张,甚至疯狂。 

  而小象要在象群学习很长时间,如果妈妈被杀死,对小象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对于亚洲象来讲,由于多年的偷猎象牙,使得雄性亚洲象数量锐减,从而增加近亲的繁殖,也导致无牙的雄象增多。现在,斯里兰卡几乎96%的雄性亚洲象都没有长的象牙,甚至根本没有象牙。 

  最新的研究显示,有些非洲地区,非洲草原象的雌性也趋于没有象牙了!在100多年前,人们管那种象牙非常长的大象叫做tusker(tusk即象牙的意思),那个时候tusker是非常多的。最后一头tusker或许就是4年前刚刚被偷猎的一头名叫萨陶(Satao)的非洲草原象,它的象牙超过了2米,曾经逃过了猎人的无数次追杀,但最终还是在2014年5月30日在肯尼亚东察沃国家公园被偷猎者暗杀,终年约46岁。

  何长欢博士最后告诉大家,中国在2018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象牙贸易。在我国任何买卖象牙及其制品的行为都是违法的!虽然猛犸象的象牙可以买卖,但何博士也建议大家不要购买。因为采集猛犸象牙通常是在西伯利亚的森林或者冻土地带,那里的生态与环境一样脆弱。采集者会使用高压水枪冲刷地面,对于西伯利亚森林的稀薄的土壤也是一种伤害,一旦破坏,这里的生态可能要几百甚至上千年才能恢复。

  讲座结束后,许多孩子和成人纷纷举手提问各种关于大象的问题。何博士特地赠送了由他参与编辑的著名科普刊物《博物》杂志。主持人张劲硕也倡导大家有机会去野外观赏野生的非洲象或者亚洲象,希望大家不仅在世界大象日关注大象,也希望人们可以持续地关注大象的命运!记住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文/张劲硕

  注:大象图片均来自网络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10-64807098
传  真: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