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前世今生(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第139期)

  2019年11月24日星期日上午10点,中科院动物研究所B105会议厅。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宏轩先生,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

缘起

  今年10月底,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牧民夫妻发病。11月3 日转至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室,11月4日和5日转入呼吸ICU。11月12日诊断为肺鼠疫确诊病例,转至北京地坛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鼠疫在北京出现,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鼠疫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患病?鼠疫可以治愈吗?我们要不要把所有老鼠或旱獭都杀掉?……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好奇和担忧。因此,国家动物博物馆邀请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专家、国内知名兽医何宏轩研究员来讲解一下关于鼠疫的科学知识。

什么是鼠疫呢?

  何宏轩研究员指出: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等。鼠疫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甲类传染病,WHO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

  鼠疫的传染源包括野生动物、家畜和人。在野生动物中,啮齿动物通过直接接触、捕食可被传染;媒介昆虫是很大一部分传染途径,我国已经发现59种节肢动物可以自然感染鼠疫,另外有223种啮齿动物可以被感染。科学家也在家猫、家犬、家兔、家骆驼、山羊、藏系绵羊等家畜身上发现过鼠疫。此外,人之间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以及呼吸(肺炎或咳嗽)等途径传播。

  何研究员进一步指出,鼠疫杆菌的主要储藏宿主是旱獭属和黄鼠属物种,次要储藏宿主有褐家鼠、黄胸鼠等。在内蒙古,已经发现的鼠疫传播者主要是长爪沙鼠、布氏田鼠、达乌尔黄鼠,以及蒙古旱獭。

  而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其实是跳蚤等昆虫,以及蜱螨等其他无脊椎动物。这些蚤类包括蚤属、角偷蚤属、客蚤属、微棒蚤属、切唇蚤属、新蚤属、狭臀蚤属、纤蚤属、韧棒蚤属,以及蛛形纲的硬蜱属、血蜱属、革蜱属、扇头蜱属、厉螨属、真厉螨属等等。

鼠疫可怕吗?

  在历史上,鼠疫至少有三次大流行。6世纪的欧洲有一亿多人死亡;14世纪的欧亚非三洲有2500余万人死亡;19世纪末在中国率先爆发,后波及欧亚非等地区,有1200多万人死亡。最近一次较大规模流行是2017年在非洲东南部的岛国马达加斯加。

  战争历史上,鼠疫也曾作为生化武器被使用。日本侵华期间,对宁波、常德投掷带菌鼠蚤,残杀我国居民。1945年,日本投降时,为了销毁秘密制造生物武器的罪证,炸毁了设在哈尔滨市郊的“731”部队细菌工厂,故意放出所有染鼠疫杆菌的老鼠和跳蚤,从而再次引起东北各地鼠疫的流行。1952年,抗美援朝期间,朝鲜和我国东北遭受美军细菌战,至1952年冬,志愿军共确诊和疑似与美军细菌战有关的传染病患者384人,死亡126人。

鼠疫可以防治吗?

  何宏轩研究员表示,虽然鼠疫很可怕,但是也是可以防治的。鼠疫菌耐低温,在-30℃仍能存活,在冰冻组织或尸体内可存活数月至数年,在脓液、痰、蚤类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但它对外界抵抗力较弱,不耐干燥和热,100℃经1分钟可致细菌死亡,阳光直射仅能耐1~4小时;对一般消毒剂、杀菌剂的抵抗力都不强。

  接触鼠疫人间病例、染疫动物污染到手,应严格按照洗手程序或用手消毒剂进行消毒。手消毒可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异丙醇类、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消毒剂)揉搓1-3分钟。

  在发现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的地区,人群进行普遍接种。进入鼠疫动物疫病区或捕猎的人员,在工作之前两个月内完成预防接种。但是,在非自然疫源地,我们无须接种疫苗。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吃老鼠践踏的食物,不去接触老鼠,多加防护即可。

鼠疫可以治愈吗?

  如果曾去过疫区,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

  鼠疫是古老的细菌性传染病,临床上可以使用多种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从用药来看,鼠疫的治疗仍以链霉素为首选,并强调早期、足量、总量控制的用药策略。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最后划重点!注意事项!

  1) 不要去自然疫源地或不要在自然疫源地接触鼠类,防止被跳蚤等寄生虫叮咬;

  2) 鼠疫杆菌可以有多种抗生素消灭,尽早就诊,不要恐慌;

  3) 不购买、饲养、运输野生动物,特别是啮齿类动物;不吃任何野生动物;

  4) 搞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不要用手揉搓眼睛;

  5) 防止跳蚤被咬,比防止老鼠被咬更有效;在危险地区或有鼠疫患者的医院内戴口罩;

  见到死鼠及时报告,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疑似病人或者不明高热和急死病人。

主讲人何宏轩研究员 摄影/孙忻

讲座主持张劲硕博士 摄影/孙忻

讲座现场 摄影/孙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10-64807098
传  真: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