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最后的“苏丹”

地球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在肯尼亚被实施安乐死 新华社供图

  在大兴的南海子麋鹿苑,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在这里,排列着将近300年以来已经灭绝或快要灭绝的各种鸟类和兽类的名单墓碑,176块墓碑的排列是以多米诺骨牌的方式排放,每一块墓碑都代表着一种动物,其中有145块墓碑已经倒下,倒着的墓碑是说明这种动物已经灭绝了,而且每块墓碑都清晰地记载着灭绝动物的年代。事实上,世界上已经灭绝的动物远远不只是这个数目了。在这些倒着的墓碑末尾,有一只水泥大手,似乎想止住“骨牌”继续倒塌,手背后的墓碑将倒未倒,也说明这些动物已濒临灭绝。其中最近的一块上书——白鳍豚。其后则是一个个濒危动物,在后面的几块中,写有“人类”、“鼠类”等字样……

  “世界灭绝动物墓地”的墓志铭上有这样的话:“……工业革命以来,以文明自诩却无限扩张为所欲为的人类,已使数百种动物因过度捕杀而丧失家园或遭灭顶之灾: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劳地寻求配偶;当最后一只未留下后代的雄鹰从污浊天空坠向大地;当麋鹿的最后一声哀鸣在干燥沼泽上空回荡……人类,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结局!善恶终将有报,猎天必被天猎,人为造成的物种灭绝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自然物种之一的“裸猿”(智人Ho mo Sapiens)你就能幸免于难,在劫而逃吗?……”

  当来此踏青的人们还在这个“墓地”中看着这句话陷入深思时,又一种动物离人类而去。从此,世上再无雄性北白犀。

  世界上仅存的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几天前以安乐死方式离世,享年45岁。至此,全世界的北白犀这一亚种仅剩两头雌性存世,没有了雄性北白犀,她们也只能在这个热闹又寂寞的星球上,默默地过完一生。这也意味着,从此刻开始,北白犀正在和人类说着再见。很快,世上再无北白犀。

  1973年出生的“苏丹”,两岁时在地处今天的南苏丹的尚贝公园被捕获,虽然离乡背井,但也躲过被猎杀命运得以存活。“苏丹”的整个生命期几乎都是在圈养中度过,为防无孔不入的偷猎者,它的晚年生活在武装警卫之下。但45岁的“苏丹”已经到了这个极限年龄,肌肉不断退化,身上有很多无法愈合的伤口,生前最后一段时间,它已无法站立起来,兽医和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不得不对它实施安乐死。

  “我亲眼见到过‘苏丹’,这次它的离世,我是有心理准备的。” 中科院动物所高级工程师、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张劲硕博士第一时间通报了这一消息。

  张劲硕说,现存世界上有六种种犀科动物可通称“犀牛”,它们是非洲的北白犀、南白犀、黑犀,亚洲的印度犀(亦称大独角犀)、爪哇犀(亦称小独角犀)、苏门答腊犀(亦称亚洲双角犀)。白犀则分为南白犀和北白犀两个亚种。前者数量尚可,后者几近灭绝。在“苏丹”去世之前,仅在肯尼亚的奥尔佩杰塔保护区还剩下三个个体。而根据拯救犀牛国际基金会信息,北白犀曾一度漫步于乍得、苏丹、乌干达、刚果和中非共和国的部分地区,直到1960年还有超过2000头。

  2012年,姚明曾作为国际保护动物组织“野生救援”的形象大使前往肯尼亚奥尔佩杰塔至自然保护区探望过“苏丹”,当时“苏丹”的身体状况还比较好;2016年,江一燕为拍摄纪录片《最后的犀牛》也来到奥尔佩杰塔探望过“苏丹”,当时的“苏丹”已经行动困难。

  其实,与北白犀一样命运的动物还有很多,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中国犀牛、南极狼……

  据统计1600年至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25种;从1800年到195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78种。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工业快速发展、爆发战争与冲突、人口迅速增长,动物灭绝速度也在加快。有研究称,现今物种灭绝速度接近恐龙大灭绝时代。预计到2050年,将有37%的物种消失。

  有科学家据此推断,我们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也有一个“濒危动物展厅”,里面陈列着我国的濒危动物,如普氏野马、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鹅喉羚、岩羊等。在“警钟长鸣”板块,一口铜钟下面是一个年轮的剖面,仿树木年轮的时光轨迹记录着一个个已经灭绝离我们远去的动物名字。

  “许多科学家认为,人类近100年来对环境、对濒危物种造成的破坏,形成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黄乘明长期从事我国特有和珍稀濒危动物研究,他说,由于生命的恢复能力非常强,每次大灭绝后都有一个重生,包括人们熟悉的恐龙大灭绝,之后地球都恢复了生机,但前五次大灭绝都是自然原因或自然因素造成的,比如地壳变动或行星撞击地球,惟有最后一次是由于人类自身导致了很多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黄乘明说,比如北美旅鸽,原来在北美地区数量有数十亿只,不知从何时开始人类抓捕这种鸟来吃,不到100年时间里竟然把这种鸟全部吃光,到1914年时北美旅鸽灭绝;世界有9个虎的亚种,其中巴厘虎、里海虎、爪哇虎已灭绝,我国特有的华南虎在野外已经没有了,存世的都生活在动物园中,东北虎在我国境内生活的也就20只到30只左右,里海虎原来在新疆还能发现,大约在1970年也灭绝了;善于攀援的白头叶猴分布在我国广西的四片石山群,2002年时被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列为十大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这种动物跟我们人类没有任何冲突,但由于人类占据了原本属于它们的家园,甚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人猎杀白头叶猴来做药,现在这个种群的数量只剩几百只左右,非常濒危。

  “濒危动物展厅”里展出着白鳍豚“淇淇”的故事:淇淇于1980年1月11日在长江交接洞庭湖湖口处被捕获,之后一直饲养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它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是人工饲养下生存最长的一头白鳍豚。2002年7月14日早晨,已垂垂老矣的淇淇在寂寞中悄然离去。

  白鳍豚已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左右,据考证,在2000万年前白鳍豚离开海洋进入长江,在我国古代典籍《尔雅》中就有关于白鳍豚的描述,《聊斋志异》的《白秋练》中,白姑娘的母亲白媪就是白鳍豚的化身……数据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长江中下游尚有400多头白鳍豚,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减少到200多头,九十年代中期只剩100多头, 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鳍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鳍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1999年之后,再也没有人确实的在野外发现一头活体白鳍豚。2007年,英国学术期刊《皇家协会生物学快报》发表了中、美、英、德、瑞士、日6国科学家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长江女神”白鳍豚被认定为功能性灭绝,成为继20世纪50年代因滥杀滥捕而灭绝的加勒比僧海豹之后,又一种从地球消失的大型水栖哺乳动物。所谓功能性灭绝,是指虽然理论上仍不排除有少数生物个体存在,但其数量过于稀少,已低于一种生物存在和繁衍的最低限度,最终灭绝只是时间问题。

  中科院动物所高级工程师张劲硕经常通过科普活动向大众宣传动物保护知识,他说,当一个物种灭绝之后,便从地球的生命序列中不可逆转地永远消失了,它所具有的独特基因库亦不复存在。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任何损失都是无法恢复和无法弥补的,也许一个物种的灭绝对于环境的反作用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但地球表层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生物圈,人类只是其中一员,大量生物的消失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想象中的脆弱,当它损害到一定程度时,一定会反过来影响到人类自身。

  “如果人类对身边生灵们的灭绝孰视无睹,灾难降临到人类自己头上的日子也就为时不远了,不是吗?”张劲硕说。

  《北京晚报》 记者 蔡文清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10-64807098
传  真: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