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下降75%,飞行昆虫数量骤减为哪般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执委、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指出:“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野生动物,特别是飞行动物,会经常造访保护地周边地区。自然保护地的保护非常重要,但是其周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要对保护地友好,否则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效果将大打折扣。”
近日,据外媒报道,德国科学家对全国63个自然保护地进行纵向研究后得出结论:在过去27年里,德国飞行昆虫总数下降了75%。
报告称,研究的目的是测算所有飞行昆虫的重量,并以此来衡量“飞行昆虫生物量”。科学家们对沙丘、草原以及森林等地区进行了调查,在27年的时间里,他们利用帐篷收集了超过53.5公斤飞虫。尽管在得出结论之前,他们预想到飞行昆虫数量会有所减少,但如此极端的减少量“令人感到担忧”。并且为何飞行昆虫会如此大幅度的减少,依然不得而知。
什么杀死了飞行昆虫
在研究不同的德国自然保护地时,所有热点地区都有类似的下降趋势,这表明昆虫数量减少与景观变化无关。并且科学家们也不认为气候变化是有效的解释,模拟显示,全球气温上升应该会促使飞行昆虫数量增加,因为昆虫生物量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飞行昆虫数量急剧下降?
德国研究人员表示:“农药使用、全年耕作、使用化肥增加以及农艺措施频率更高等,可能是飞行昆虫数量减少的一个合理原因。”
对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执委、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指出:“灯光的使用,会在夜间吸引昆虫飞到光线非常强的地方,这也会杀死它们。”的确,近期《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人造光源以年均6%的速度在增长,这显然已经对动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夜间授粉昆虫通常会受味道吸引,但视觉刺激也很重要,夜间昆虫的眼睛通常对光很敏感。它们可能被夜间的人造光源晃得眼瞎迷失方向;另外一些则可能被光线所吸引,离开了它们的自然栖息地。
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昆虫多样性的下降,可能也与城市景观隔离程度有关。以象鼻虫为例,一旦被城市隔离带孤立在一处单一的绿地中,不仅无法与同类沟通交流,万一此地可吃的食物没有了,想要“翻山越岭”找到另一处“绿洲”,对弱小的昆虫来说,其难度非常之大,它们往往在搬家觅食的途中就累死或饿死了。并且城市中遍布的水泥地面,也令昆虫根本无处化蛹。
昆虫大量消失有何影响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4年。”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其实除了蜜蜂,地球生态系统里没有蚂蚁、蝴蝶、蜻蜓、苍蝇、蟋蟀等其它昆虫的后果也是非常危险的。
“从传粉的角度讲,昆虫是非常重要的,80%的开花植物都需要动物来传粉,而昆虫又占据了这些传粉动物的大多数。因此,如果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整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都会受到巨大影响。”解焱强调,而且飞行昆虫不仅帮助植物授粉,还是其它物种的食物来源,其数量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到以它为食的鸟类及哺乳动物的生存。
在解焱看来,昆虫之间是互相抑制的,如一些天敌昆虫,其控制着其它食植昆虫的数量,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如果这些天敌昆虫的数量迅速下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问题。
急剧减少的又何止是昆虫
昆虫虽然小,但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却非常大,并且其在种类数量上也比较好统计,因此人们对昆虫数量的减少格外关注。事实上,除了昆虫,大部分自然保护地的物种数量都在减少,从大型的兽类、鸟类到水里的鱼类,甚至是生存在土壤里面的土壤动物的数量也都在大量减少。说这些话时,解焱觉得很惋惜,特别提出来,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野生动物,特别是飞行动物,会经常造访保护地周边地区。自然保护地的保护非常重要,但是其周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要对保护地友好,否则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效果将大打折扣。这是解焱博士2013年提出“保护地友好”概念的根本原因,同时她也正在努力地持续推动保护地友好发展的研究和实践。
研究显示,全球大约20%的脊椎动物被归为“受到灭绝威胁的物种”之列,包括25%的哺乳动物、13%的鸟类、22%的爬行动物以及41%的两栖动物。大约33%的软骨鱼(诸如鲨鱼、鳐鱼、灰鳐等)和15%的硬骨鱼濒临灭绝。每年平均有52种哺乳动物、鸟类和两栖类朝灭绝上移一个等级。有些科学家认为,世界正在进行“第六次大灭绝”,人类要为此承担主要责任,并应尽快采取相关保护措施。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