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很多鱼不如爱捕鱼达人
又到了被长辈追问“有对象吗”的日子。单身青年踏上返乡的路,已经能预见,未来几天将被排得明明白白。据媒体报道,有公司专门给30周岁及以上的未婚单身女员工——放15天春节相亲假。
拿明星照片糊弄父母估计是行不通了,姑娘们不如跟鹦鹉学一学怎么挑男朋友。
3个笼子摆一排,鹦鹉小姐站中间,两边的鹦鹉先生都是她的相亲对象。右边的A先生身形更高大,羽毛更鲜艳。她和A先生隔着笼子凑在一起,左边的B先生被晾在一旁。
如果没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学家帮忙,B先生大概注定是只“单身鸟”了。
帮助B先生扭转局势的,是一只装着食物的透明盒子。对虎皮鹦鹉来说,打开盒子的步骤稍显复杂,得先揭开最上面的盖子,打开侧面的小门。最后,得把门里的小抽屉拉出来,才能拿到食物。
B先生“一顿操作猛于虎”,这可是科学家训练许久的结果。鹦鹉小姐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了,她挪着两只小爪子,在横杆上一阵倒腾,从右边挪到了左边。这下,空有英俊相貌的A先生成了被冷落的一方。
与其说是物质战胜了皮囊,不如说,获胜的关键是能够弄到面包的本事。中科院动物所的博士后陈嘉妮和鸟类生态学研究组组长孙悦华等人,以虎皮鹦鹉为研究对象,首次在鸟类中观察到聪明才智对求偶的重要性。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2019年1月11日,论文在线发表。
“学了技能以后,它逆袭了。”孙悦华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这说明达尔文所说的性选择,与雌性鹦鹉对其他个体认知能力的偏好,可能是有关的。”
性选择理论是达尔文1871年创立的学说。他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提出,雄鸟艳丽的羽毛、公狮子飘逸的鬃毛乃至男人硬挺的胡须,无法拿来搏斗、捕食或保暖,不是基于保命和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进化而来,只有用性选择理论才能说得通。
在自然界当中,雄性通常在照顾后代的事儿上投入更低,想要获得高投入的雌性的青睐,就得好好竞争一番。难怪只有公孔雀才会开屏了,为了展示魅力,雄性非得好看不可。
但性选择可不只看脸,人和其他动物的认知能力不断演化发展,除了好看的脸,雄性还会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技能“求关注”。
雄性极乐鸟羽毛鲜艳颜值高,为了讨雌鸟欢心,一言不合就尬舞,跳得越夸张越受欢迎。年轻的雄性极乐鸟甚至会观摩长辈的舞姿,以期在学习中进步。为了吸引雌性,两只雄性松鸡会假装打架,个个如同戏精附体。
性选择对鸟类社会结构的影响,在流苏鹬这种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流苏鹬雌性长相普通,雄性却有3种类型,最常见的一号“猛男”有着华丽羽毛,又能打又会跳,在繁殖期往往有自己的固定领地,若是领地里进了别的猛男,弄不好就是一顿好打。
二号雄鸟“路人”身形较小羽毛普通,三号雄鸟“伪娘”长得跟雌鸟极为相似。路人和伪娘没有自己的领地,混在猛男的领地里,却不会被赶走,时不时还会发生一些同性性行为。来去自由且掌握选择权的的雌鸟,似乎更喜欢去三种雄鸟都齐全的地方。
雌鸟的偏好和选择,就这样逼着处于被选择地位的猛男压下暴脾气,默默忍受路人和伪娘在自己的领地蹦跶。
长出美羽、学会唱跳,甚至进化出不同的类型,只为博雌鸟一笑。如今还要加上一条:还得技术好。
“我们可以推测,在择偶时,如果雄性个体能够在雌性个体面前表现出更强的获取食物的能力,那么其将更有机会获得雌性个体的青睐。”中科院的鸟类生态学博士胡运彪在评论中写道。
整个实验从相亲开始,9位鹦鹉小姐各自要在“白月光”和“朱砂痣”之间做个选择。为期4天的相亲之后,不受青睐的那一组,就要进“取食技术学习班”上课,用一周时间掌握开箱子的本事。
等到第二次相亲,9位鹦鹉小姐中有7位都改弦更张,投入了新出炉的技术男的怀抱。空有美貌的朱砂痣成了墙上的蚊子血,技巧高超的白月光就算成了饭粒,也是能填饱肚子的饭粒。
中科院的研究者还进行了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把被选择的雄鸟换成了雌鸟,其他流程不变。中间的鹦鹉小姐头一回跟谁玩,第二次的选择也没变,根本不在乎闺蜜是不是更会找吃的。
第二组对比实验里,B先生们没有受训练,只不过面前多了一盒敞开随便取用的食物。漂亮的A先生那边,食盒则是空着的,这回鹦鹉小姐没有挪开步子。仅仅有面包是不成的,还得会挣面包。比起坐吃山空的少爷,还是白手起家的富一代更有吸引力。
很难用爱情去形容鹦鹉小姐的选择,尽管人类总爱把浪漫的想象投射在鸟类身上。明皇杨妃夜半无人时私语“在天愿作比翼鸟”,相如文君相恋始于一曲《凤求凰》。千百年来待嫁的闺秀,也在陪嫁的枕套上“欲绣鸳鸯嫌未似”。
性选择理论适用于人类,情况要复杂得多。古有“潘驴邓小闲”,今有“经济适用男”;有人只爱花美男,有人喜欢沧桑大叔。在西方备受欢迎的肱二头肌,到东方就玩不转了。青菜萝卜人各所爱,志同道合才聊得来。
还是给鹦鹉相亲容易。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张渺 2019年01月30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