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猎:为的是弘扬传统文化?

老人与金雕 赵序茅 摄

准备捕猎 赵序茅 摄

  鹰猎,即驯养猛禽进行捕猎,早在4000年前,我国的少数民族(维族、哈萨克族、柯尔孜克族等)就有养鹰、驯鹰的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鹰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角。近年来,由于民族、区域、文化等因素,鹰猎文化得到世人广泛的关注,很多媒体把鹰猎当成一种传统的文化技艺进行报道。

  在中国,所有的猛禽都是国家二级及二级以上保护动物,养鹰、驯鹰却得到“法外开恩”,驯鹰者还享有国家补助。由于猛禽很难进行人工繁殖,几乎所有猎鹰均来自野外,这种文化的复苏势必给猛禽保护带来严重的挑战。

  2012年,我曾经对中国新疆地区(南疆)主要鹰猎分布区展开调查,试图揭开鹰猎活动复苏的真相。那年的最后一天,我和师兄来到南疆之行的第一站——喀什。通过一周圈的走访,没有发现有猎鹰出售的,要知道五六年前可以经常见到待价而沽的猎鹰。

  两个背包的汉人很容易引起周围的关注,不久一位热情的大哥开始打探我们的行踪。借助图册的指引,他们一眼就认出来我们要找的东西“卡丘”(当地维族人管苍鹰、雀鹰等叫卡丘),并不停地询问我们是不是要买,出多少钱,俨然把我们当成了商贩。此刻我们意识到,原来猛禽贸易转入“地下”了。

  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们从喀什到英吉沙再到莎车,情况都比较类似,这种局面持续到1月3日。在叶城,我们决定把身份由科研调查人员转为收购猛禽的商贩。果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热心朋友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片荒凉的开阔地。此刻早有七八个人在此等待,其中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手臂上拖着“卡丘”。这是一只雌性苍鹰,大约2岁多点,瘦瘦的,脖子上系上一个铃铛,腿被绳子捆住了,一头被主人紧紧攥住。“5000元要不要,4500……你到底出多少吗?”很遗憾,此次我没有领悟到鹰猎文化的精髓,而所谓的驯鹰者大都没有固定的工作,又不肯从事农牧业或者其他工作。

  从叶城离开后,我们来到了和田市的和田县,在路边一块开阔的田地里,看到三人驾着猎鹰进行搜寻。三人的位置呈一个三角形,每人手持一杆长杆,老人在中间发起进攻,另外两个年轻人在两翼进行迂回、配合。手中的长杆不停地敲打附近地草丛、芦苇以及残留的农作物秸秆,这是在有意“打草惊兔”。只有当野兔跑起来的时候,手中的苍鹰才能发挥作用。短距离俯冲猎物是苍鹰的拿手好戏,一只苍鹰就足以令野兔胆寒,而三只苍鹰协同作战,野兔就根本没用生还的余地了。一旦捕到猎物后,苍鹰的爪子会死死的将猎物按住,而此刻顺着脖子上的铃铛传来的声音,主人就能准确找到捕猎现场,拿走猎物。

  据中间的老者热依木·卡迪尔介绍,他已经驯鹰30多年了,3个月大的时候就要对其进行训练,这个时期关键要保持它的体型,降低身上的脂肪,一个月后就能进行捕猎。五六岁是它们捕猎能力最强的时候,一般寿命可达25~30年。一只“卡丘”好的时候一天能捕到30只兔子,现在每只兔子市场价格在35元左右,因而这几年养鹰的也渐渐多了起来。

  我们见到的猎鹰都是“卡丘”,据说还有一种叫做“布鲁库特”的猎鹰,号称“鹰猎之王”,不仅能捕捉黄羊、狐狸,关键时刻还敢于和饿狼搏斗。经过多方打探,我们找到了“布鲁库特”的持有者乌鲁斯·艾合麦,老人今年73岁了,这只“布鲁库特”是他当年从昆仑山下捡到的,现在已经28岁了。

  “布鲁库特”果然不同凡响,站起来和6岁儿童差不多高,翅膀伸开足有两米,金黄色的头羽毛迎着阳光犹如一顶高贵的王冠。原来“布鲁库特”竟然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金雕。据老人介绍,20多年来,这只雄鹰抓过的黄羊、狐狸、野兔不计其数。不过,抓野兔不是“布鲁库特”的强项,“卡丘”抓一天兔子奖励一个兔腿就满足了,而金雕一顿就能吃掉半个羊娃子。但此刻他年事已高,无法架鹰捕猎了,而金雕惊人的食量又成为家中一个负担,因而有意出售,估价1.5~2万元。

  历时12天的南疆调查结束了。通过我们一路的调查访问,仅喀什、和田地区就有驯鹰1000余只,其中还有3只金雕。对于如今日益濒危的猛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由于猛禽无法繁殖,所有猎鹰均来自野外,这背后隐藏的偷猎、贸易,更是令人发指,对猛禽野外种群的危害无法估量。鹰猎危害猛禽种群 绝不能提倡和发扬

  从本质上讲,鹰猎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一己私欲而建立在动物痛苦之上的娱乐方式而已。不可否认,作为一种古老的技艺,驯鹰曾经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已经成为历史,猎鹰早已失去用武之地。并且,古代的鹰猎和现代的鹰猎有着本质的不同。古代人开展鹰猎是秋季冬季抓鹰,春季繁殖期放掉,不影响其野外繁殖。而今,在价格的刺激下,是只抓不发,捕猎、贸易、非法驯养禁而不止,猛禽的地位岌岌可危。

  鹰猎充其量也就是一种技艺,可以适当保留,但是绝不能提倡和发扬!更要警惕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文化的旗号来充实自己的腰包。

  作者:赵序茅

  来源:科技日报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10-64807098
传  真: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