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

周琪

  周琪,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殖工程研究组组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

  1996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获副研究员任职资格;1999-2002年,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分子发育生物学部博士后、项目组长;200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任研究员;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生殖、发育、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等研究与转化工作。曾任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首席科学家。

  研究组现已建立了包括小鼠、大鼠、猪等多个物种的克隆平台;首次获得完全来自iPS细胞的健康小鼠,证明完全重编程的iPS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多能性;通过多能性干细胞发育能力评估和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并明确证实决定哺乳动物(小鼠)干细胞多能性的关键基因决定簇,并探索了其调控机制;建立了小鼠和大鼠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并利用基因修饰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成功获得健康成活的转基因小鼠和大鼠,为哺乳动物生殖发育、遗传筛选和转基因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发现孤雌单倍体干细胞经过基因组印记修饰后可以替代精子,从而使两只雌性小鼠也能够产生后代,建立了“同性生殖”的新方法;首次创建了新型的异种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为研究进化上不同物种间性状差异的分子机制和X染色体失活提供了新型的有利工具;研究组致力于医用动物模型的研发,首次利用CRISPR/Cas系统实现大鼠多基因的快速同时敲除;并利用CRISPR技术首次通过胚胎注射一步获得猪血液病模型,证实了CRISPR技术在大动物中的可应用性;通过优化CRISPR/Cas9技术,不通过种系交配而一步直接获得p53基因突变的食蟹猴模型,为快速制备灵长类疾病模型奠定了基础。

  2006年组建了北京干细胞库,建立了多株临床级干细胞,开展了细胞治疗及药物筛选等临床前基础研究及安全性评估等工作,并合作开展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首批备案的利用人胚干细胞分化细胞治疗帕金森氏病和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

  在干细胞领域已在 Cell, Nature, Science等刊物发表SCI论文一百余篇,获得重编程及干细胞技术发明专利6项、另申请发明专利9项。迄今为止研究团队独立或合作的工作已4次入选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一项成果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十大医学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生物学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genOway国际转基因技术奖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