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

蔡邦华

  蔡邦华190210月—19838月)江苏溧阳人。1924年毕业于日本鹿儿岛大学昆虫学系。回国后任北京农业大学生物系教授,1927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进行蝗虫研究,撰写“中国蝗科三新种”论文。1928年回国,任浙江省昆虫局高级技师、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并兼任院长1930年他被派往德国进修,先后在柏林德意志昆虫研究所和柏林动物博物馆研究昆虫学,并在农林生物科学研究院学习昆虫生态学。曾到欧洲9国考察,并在德国慕尼黑应用昆虫研究院,随森林昆虫学家爱雪利西教授进行实验生态学研究。1932回国后继续在浙江大学任教,后因不满当时国民政府在学校推行党化教育,与几十位教授离开学校,转入南京中央实验所,从事螟虫生态和防治的研究,发表专著和论文10余篇。其中《螟虫研究与防治现状》被当时教育部指定为农学院参考教材。1937年任浙江省昆虫局长。1938年在浙大任教,1940年任浙大农学院院长,长达13年。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几经搬迁,但蔡邦华仍争取一切可能机会开展科研工作,出版了《病虫知识》期刊。1945年秋,抗战胜利后,浙大由昆明迁回杭州。蔡邦华受当局派遣,曾赴台湾参加接收台湾大学工作。1949年杭州解放后,蔡邦华被推任为浙大校委会临时主席,代行校长职务。1953年调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62年,昆虫所、动物所合并,他继续任研究员、副所长。国家科委林业组成员,国务院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农业组组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植保农药药械组成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生物地学部)委员。 

  蔡邦华在近60年的昆虫学教学和研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1、昆虫生态学:1930年发表论文“螟虫对气候抵抗性之调查并防治方法之研究”。在德国时,研究谷蟓发育与温湿度的关系,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使谷蟓为害严重的主导因素是“繁殖最多” 。他还研究防治与气候的关系,从1930-1936年,连续发表论文10余篇,如“三化螟与气候”、“害虫研究上温湿度之调节方法”、“螟蛾预测及气候观察之办法”等。他研究了蝗虫生态,发表文章有:“中国蝗患之预测”等。50年代他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松毛虫的发生规律,并根据使用农药引起抗药性提高和天敌减少的情况,提出应加强经营管理,改造环境等措施,发表“关于防治松毛虫的研究”等10余篇论文昆虫分类学:对直翅目、鳞翅目、鞘翅目等均进行研究,为昆虫分类增加新属、亚属等超过150个。还对我国研究白蚁的生活习性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如“中国白蚁分类和区系问题”,编写《中国白蚁》等。进行小蠹分类研究,定100多新种。3、害虫综合防治: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要严格控制农药使用制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加强综合治理,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他在科学上求真务实,发扬民主的精神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曾任杭州市人民政府委员、第一、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