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

张广学

  张广学  1921年1月31出生,山东定陶人,回族。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系。1946年在四川遂宁农业改进所遂宁棉厂工作,1947年调至北平农业部棉厂改进处,从事棉花害虫防治工作,1948年与北平研究院昆虫研究室合作研究棉蚜。1951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在朱弘复教授指导下,从事蚜虫的系统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4年起,先后任北京市昆虫学会秘书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昆虫学报》副主编、《昆虫知识》主编。1985年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五届常务理事、第六届副理事长、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8年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 

  张广学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系统地研究了蚜虫学,在蚜虫生物学、系统发生演化理论和综合治理方面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1、系统研究蚜虫学,将我国蚜虫记录从148种增加到1000余种,占世界总数四分之一;发表9新属224新种。率先利用数值分类、细胞分类和胚胎特征进行蚜虫分类;利用系统演化理论支序分类学方法突破蚜虫11科的分类系统,建立了13科系统;基于胚胎和胚胎毛序,研究世界斑蚜科属间系统演化,创立了4亚科分类系统。2、首次证明植物界的科、属级分别与蚜虫的属、种级平行演化。对国际权威Mordvilko的蚜虫生活周期演化理论提出了重要修订。1983年出版专著《中国经济昆虫志同翅目:蚜虫类》被国际同行推荐为东亚蚜虫鉴定的重要用书。3、最早提出以基地非耕种指数、生态自然调控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作为评选马铃薯无病毒原种基地的首要条件,并提出综合防治蚜虫传病毒方法,使马铃薯产量增加50%4、首次确定了中药当归“麻口病”的病因,他主持研制的当归种苗包衣剂可防治“麻口病”,效果达98%,创造了筒式栽培法和一整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解决了当归人工栽培中的三大难题。 

  张广学发表论文285篇(科普16篇),专著32册(科普9册),全国科学大会奖、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第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国家科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次和一等奖五次,其它奖项10余次。1989年被评全国先进工作者。1996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张广学在理论上和联系生产实际上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受邀为有关农业大学师生授课百余次,听讲者数千人,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植物保护人才。培养昆虫生物学硕士6名,博士生20名、博士后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