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好天气带给我们的好心情,我们在国家动物博物馆迎来了新一期的科普讲堂,中科院动物所的张春光研究员与我们一起分享了他在2012年参与两极科考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张春光研究员是我馆鱼类馆的馆长,他曾经参加过86-87年中国第三批的南极科考,并于2012年重新踏上了极地之旅,且完成了一次从南极到北极的完美之旅。
由于南北极的自然条件恶劣,如何到达极地就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早期的南极考察,不仅要选取南极相对温暖的夏季,还要合理的选择线路,经历漫长的旅途才能到达那片神秘的大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探索南极的条件越来越好,“雪龙号”的投入使用大大的拓展了我们的探索范围,也增强了我们在极地科学研究中的竞争力。而长城站的逐渐建设也使得我国的南极科考成为常态,我国已经成为南极科考的主力和排头兵。随着硬件条件和到达路线的逐渐完善,南极也成为科技旅游的热点地区,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见识极地的风光和野生动物。
与南极不同的是,北极由于交通相对便利,一直是人类活动的区域。而相对的,人类对这里造成的影响也远远大于南极,废弃的工业垃圾和污染物在这里并不少见。但是相应的,人类对北极的开发和建设也相对成熟,现实版的“诺亚方舟”——北极种子库,就设立在这里。
张教授还给我们系统的介绍了极地的生物多样性。由于极端的气候条件,极地地区的动植物种类与内陆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南极就没有高大的树木,只有低矮的苔藓和地衣类植物,生态系统相当的脆弱。而北极地区的很多地方不但有草原、鲜花,甚至还有森林的存在。现场的孩子们惊叹于极地地区夏季24小时的极昼现象,也感慨北极地区特有的北极罂粟、虎耳草等植物的美丽身姿。当然,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极地动物了。当张教授给我们展示他拍摄的南极企鹅、燕鸥、海豹和虎鲸,以及在北极地区常见的驯鹿、麝牛、北极兔和种类繁多的鱼类和鸟类图片时,现场的气氛也达到了一个高潮。
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当讲座结束的时候,大家都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小观众们感慨于原来在我们不熟悉的寒冷的极地,也生活着这么多自由的生灵。他们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我们人类的探索,不要干扰到它们原本的生活,让我们能够平等的生活在同一个美丽的地球上。但是不可避免的,当我们人类的脚步踏足于极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为极地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环境的污染、极地动物栖息地的破坏等都在逐渐蚕食着这些原住民原有的生存空间。所以我们也在这里呼吁,要合理的进行极地的科学考察,并且建立起严格的规章制度,尽可能的把对极地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希望未来,极地仍然是极地动物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