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

 

童第周

  童第周19025月—19793月)浙江鄞县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1934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生物系和复旦大学生物系任教,在重庆国立中央研究院任兼职研究员。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复校后的山东大学生物系任教,并在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和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应美国洛氏基金会的邀请到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949年回国,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童第周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研究所副所长、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生物地学部副主任,兼青岛海洋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57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和地学部,他担任生物学部主任兼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并兼任动物研究所所长。1973年兼任动物研究所细胞学研究室主任。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童第周一直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在早年研究中,通过严密的实验,证明卵子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第一次分裂面,而是决定于卵质的结构状态,未受精卵已存在器官形成的物质,卵质对个体发育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两栖类的实验,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在20世纪5060年代,童第周对文昌鱼胚胎发育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文昌鱼的发育能力提出了重要的修正意见,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以往研究者曾认为文昌鱼的发育属于嵌镶型,如缺损其一部分,不能通过调整得到补充完善。他用分离和置换分裂球等方法,证明了文昌鱼早期的胚胎发育是有可塑性的,并具有与脊椎动物相似的诱导作用,这些研究揭示了文昌鱼在从脊索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过程中的重要地位。60年代以后,童第周主要集中研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他应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将金鱼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鳑鲏鱼卵内,发现移核后幼鱼的早期性状似受细胞质的影响。将鲤鱼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鲫鱼受精卵内,发现卵发育到成体后,有些性状介于两种鱼之间。以上结果显示了卵的细胞质对性状形成的影响。他还发现金鱼的核移植到鳑鲏鱼的卵中,发育到一定时期再移回金鱼受精卵,有时能产生两种鱼的性状,说明金鱼胚胎细胞核在鳑鲏鱼细胞质中短时间停留,也会受到某种影响,这些实验结果还提示通过移植细胞核进行遗传育种的可能性,为动物育种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纪念童第周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童第周是国际卓越的生物学家,是“克隆先驱”,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近50年的科学生涯中,童第周先生一直从事发育生物学研究,为我国发育生物学研究建立了基础并做出了前瞻性的贡献。童第周先生长期不懈地从事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研究,并开创了异种核移植的先河,堪称‘克隆先驱’  

  童第周在近50年的科学生涯中,发表学术论文、专著70余篇(册)。如1973年发表《鱼类不同亚科间的细胞核移植》,1980年以中英文发表《硬骨鱼类的细胞核移植——鲤鱼细胞核和鲫鱼细胞质配合的杂种鱼》等。他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生物学发展的历史,曾发表专著《简谈生物学上的理论学说及其发展史》。 

  童第周治学严谨,做实验时一直亲自动手,并要求他的学生,特别是高级科技人员也必须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他的座右铭是:“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是一位成就卓越的生物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生物学学科发展的领军人。 

  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资料:

  新闻当事人20191012期:为了新中国·童第周 https://www.mgtv.com/l/100027425/6630659.html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