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乐
刘崇乐
刘崇乐 (1901年9月-1969年1月)福建闽侯人。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1922-1926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攻读昆虫学,先后获农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主任、东北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1934年清华大学成立农业研究所,由他创建昆虫学组。1946年应聘于清华大学农学院昆虫学系教授兼主任。1949年10月任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主任、教授兼昆虫学研究所所长。1950年秋,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学研究室研究员,并筹建资源昆虫研究室。1953年调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资源昆虫研究室主任。1955-1957年,任中苏科学院云南生物考查队副队长(中方队长),1958年以后,曾兼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副院长、昆明动物研究所首任所长等职。1950年被中国科学院聘为生物学科专门委员会委员。曾任《昆虫学报》首任主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地学部)。
刘崇乐于1952年参加了“美军细菌战调查团”前往中朝边境调查取证,向国际科学委员会提出了有力证据。曾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柏林特别会议和世界和平大会,并进行美国细菌战罪证的宣传和展览。
刘崇乐从留美时期就开始从事害虫防治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积极投入飞机灭蝗工作。1954年受农业部委托,研究危害严重的粘虫防治,亲赴东北重灾区,研究粘虫的生活习性和在东北、华北的发生规律,。发现在东北,粘虫的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因此得出结论:春末第一次出现的成虫很可能是从南向北迁飞的,并提出了防治措施。此结论经过进一步试验后被昆虫界所公认,为粘虫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还是我国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倡导者和先驱者。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收集有关文献,先后开展了黑缘红瓢虫防治杏球蚧、黑卵蜂防治松毛虫等试验。于1958年从国外引进苏云金杆菌,派二位科研人员到国外学习昆虫病毒和寄生线虫,为开展微生物防治害虫和昆虫病理的研究创造条件。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松毛虫、菜青虫等害虫获得成功,并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这些工作开拓了我国害虫防治的新方向,刘崇乐在此领域长期起到学术带头人的作用。他还是我国昆虫资源利用的开拓者,他强调昆虫资源不仅限于益虫虫体及其产物,还应包括有益于人类的昆虫行为及带菌昆虫的利用,扩展了益虫利用的研究范围,这是他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尤其应该提出的是他关于紫胶虫的分泌物—紫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1943年他到印度考察时曾学习紫胶虫化学分析、生产等技术,但当时由于缺乏条件未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直到1955-1957年,他任中苏科学院云南生物考查队副队长期间,才有机会经过考查和试验,全面了解紫胶虫的种类、分布、生活史、天敌、生长发育所需条件、寄生植物的种类、分布和主要病虫害,并系统进行了生理、生化、遗传等研究。为我国发展紫胶生产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为紫胶虫的人工放养、产区扩大、产量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对于昆虫学基础理论研究也取得重要成果。他先后进行了膜翅目胡蜂总科的分类和鞘翅目瓢虫科的研究,编写了《中国经济昆虫志—鞘翅目 瓢虫科(一)》。他还从事对昆虫文献学研究。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英文20余篇,专著6部,译著二部。
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此,不得不提到刘崇乐先生在十年浩劫中,受到无情迫害,以重病之躯,未酬之志,含怨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