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许多同龄人一样,我儿时也梦想着当一名科学家。虽然终未能如愿,但有幸与科学家们共事,见证了他们使命在肩、无畏征程的风采,也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坚毅与执着。今天要讲的,是我的同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梁红斌的故事。
“我女儿,那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接受采访的时候,张红霞老师刚挂断了女儿的电话,不好意思地向我们解释:“孩子在家上网课,老师的作业一个接一个地发给家长,我再一个接一个地转给她,还要检查她有没有保质保量地完成之前的作业,实在是有点吃不消。”
我是误打误撞地进入了纳米医药这个领域。在本科生推免阶段,我曾经十分迷茫,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报考什么专业。有一次,我无意间在学院公告栏里看到了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暑期学校招生简章。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报名参加了当年的暑期夏令营,也因此与中科院、与纳米医药领域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东风小学到云阳中学,再到一步步走上学术研究的大道,这一路上,魏辅文的求学生涯有过三次“微调”。第一次是中考,那是1978年,中国恢复中高考统一考试制度的第一年,他本来想读中专,填报了河运和造船专业。结果因为考试成绩太好,被云阳中学提前调档,进了重点班,读起了高中。第二次是1980年的高考,他本想学医,却最终进了南充师范学院。本来以为会读数学系,结果读了生物系。再后来,对育苗相关的遗传学知识感兴趣的他...
“学成归国”,是盘根在中国知识分子心底的理想,是一代又一代传承着、生长着的情结。近代有一批中国的脊梁,他们胸怀“科技报国”的担当,不惧阻挠回到故土,打开了中国科学的新局面。有打破“中国贫油论”的李四光先生,有为研究核科学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先生,有写下“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的华罗庚先生。这些故事,感染着当时正值青年的康乐老师,也将久久地激励着后世的我们。
未来的野生动物科学研究选题坚持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需求导向和预防物种灭绝的问题导向。广大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应从野生动物保护急迫需要出发,重视野生动物基础科学问题,加强野生动物基础生物学研究。从探索基础科学问题出发探索野生动物科学规律,使野生动物基础研究与保护实践相结合。为保护中国的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