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不点”昆虫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期刊《生物保护》发表了一篇关于全球范围内昆虫减少现状及其驱动因素的综述报告。英国《卫报》报道甚至称,全球昆虫或在100年内灭绝,并带来生态灾难。
又到了被长辈追问“有对象吗”的日子。单身青年踏上返乡的路,已经能预见,未来几天将被排得明明白白。据媒体报道,有公司专门给30周岁及以上的未婚单身女员工——放15天春节相亲假。拿明星照片糊弄父母估计是行不通了,姑娘们不如跟鹦鹉学一学怎么挑男朋友。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的分支学科,基因测序等新的生物医学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海量的数据处理正在把生物学家们的工作从实验台上拉向电脑旁。如今,全世界的生物学家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种现实:要想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你还得是个统计学家,甚至是程序员。你得会写算法才行。学科发展带来的新趋势对生物学家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而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生要怎样应对这一变化?
由于研究人员使用了不完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那么结论必然会出现错误。在蒋志刚看来,这是值得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和管理者正视的问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密集型的科研方式已经越来越成为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也意味着科研过程的成败与大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息息相关。而对研究者来说,一旦忽视对数据缺陷的辨别,就可能落入大数据的“陷阱”。最近,中国的科研人员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文章,提出了这一值得被正视的问题。
在人类的干预下,狗进狼退的形势正越演越烈。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被人类遗弃的流浪狗正越来越多地走进野外。我在新疆、四川、西藏等地出差期间,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流浪狗在野外出没。这些地区的流浪狗大多是当地的土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藏獒。大概十几年前,藏獒被炒得如火如荼。神话破灭后,青海、西藏那些獒园里的藏獒纷纷被弃。这些被人遗弃的流浪狗到野外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淘汰、筛选,那些生存能力强的狗幸存下来,而那些无法自给自足的狗则被无情淘汰。
2018年是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45周年,也是“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日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接受新华网专访,围绕我国的物种入侵现象、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