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团队科研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为获奖代表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由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团队领衔完成的“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授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6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173项;授予7名外籍科学家和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发来贺信,向动物研究所及广大科技人员致以热烈的祝贺。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由国务院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而设立的,目前包含五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我国公民。

  “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团队是由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秀杰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曾凡一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绍荣研究员及动物研究所赵小阳研究员共同组成的干细胞研究团队。该团队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和人类胚胎干细胞的获得与细胞重编程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解决了多个关键的、具有重要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科学问题。主要成果包括: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首次获得非胚胎来源的健康动物,推动了该技术的建立、普及与应用,完善了发育生物学理论,该成果终结了科学家关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是否能够替代胚胎干细胞的争论;开发了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的新方法;发现卵母细胞质量影响人治疗性克隆胚胎的发育能力;发现了能够区分干细胞多能性水平的分子标识等。这些研究成果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推动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并显著地提升了我国干细胞研究的国际地位。其中证明iPS细胞发育全能性的成果于2009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十大医学突破(排名第五位)、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和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正如《时代周刊》在年度十大医学突破中对该成果的评价中所说的,“利用iPS细胞获得可育小鼠是说明iPS细胞在疾病治疗方面可以和胚胎干细胞一样有用的有力证据”,该成果消除了科学家在iPS细胞多能性方面的顾虑,使得科学家们可以放手研究iPS细胞在组织器官形成和疾病治疗方面的用途,为推动iPS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动物研究所魏辅文副所长、朱江处长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胥伟华书记带领部分该奖项完成人及团队成员参加了颁奖大会,周琪研究员作为获奖代表上台领奖。这是近20年来动物研究所第二十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第七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获奖证书

白春礼院长贺信

获奖项目的部分完成人,左起:曾凡一教授、周琪研究员、王秀杰研究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