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赤腹松鼠具有切除种子胚芽行为

  在自然界,多数动物取食多种植物,而一种植物也往往为多种动物所取食。因此,草食动物与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不是严格地一对一的协同进化关系(pairwise coevolution),而是弥散性的(diffuse coevolution)。在脊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弥散性协同进化关系更为普遍,但有关证据却十分有限。在多年从事啮齿动物与森林种子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肖治术博士等科研人员在四川都江堰地区发现:赤腹松鼠将易萌发橡子的胚芽切除后再将其贮藏起来,从而可减少由萌发所造成的能量和营养损失,有利于橡子的长期贮藏利用。松鼠的这种切胚行为曾在北美地区有过报道,而他们首次在北美以外地区的发现为松鼠与橡子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提供了进一步的可靠证据,并揭示松鼠切除种子胚芽的行为可能具有普遍的适应意义,为洲际间松鼠类种子贮藏行为的趋同进化提供了有力证据。

  在许多森林生态系统中,富含营养的橡子(栎属植物的种子)是啮齿动物和许多其它野生动物的重要食物资源。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橡子形成了一些适应动物贮藏(扩散)但能防止其被过度捕食的特征,如萌发和单宁等。在栎属植物中,有的种类(白栎类)橡子在成熟后可迅速萌发,而有的(红栎类和青冈类)则保持休眠到次年春季才萌发。橡子的迅速萌发被认为是逃逸动物捕食(包括切胚)的一种适应,而休眠则可促进橡子的有效扩散。这是因为橡子的萌发和休眠可显著影响动物的行为:动物常偏好贮藏休眠的橡子,而易萌发的橡子常在胚芽被切除后才被贮藏,且被切胚橡子的萌发率极低。橡子的单宁水平是另一个显著影响动物行为的特征:高水平单宁可阻止动物取食,但不影响被动物贮藏。通过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动物在贮藏时能有效区分橡子的萌发特征和单宁水平:萌发特征可影响橡子胚芽是否被切除,而单宁水平则对橡子是否被贮藏有决定性影响。这些发现有力地揭示了啮齿动物如何有效利用橡子等资源来满足食物的长期供应,从而顺利度过食物匮乏、气候恶劣的冬季。

  上述研究结果在国际动物行为学杂志Behavioral Ecology上在线发表。该研究得到了国家基础规划项目(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前沿领域项目等的资助。

  Xiao Z-S, Gao X, Jiang M-M, Zhang Z-B. 2009. Behavioral adaptation of Pallas’s squirrels to germination schedule and tannins in acorns. Behavioral Ecology, doi:10.1093/beheco/arp096.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