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所在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发表关于共生菌在入侵昆虫中的作用的综述文章

  随着全球贸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种入侵带来的环境、经济、生物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生物入侵已被公认为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主要原因之一。入侵种的入侵机制是入侵生物学的核心科学问题。已有假说主要从天敌、资源和生态位几方面阐述了入侵种的入侵性。现有的入侵理论主要关注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而关于入侵昆虫的入侵理论较少。

  红脂大小蠹是一种源自美国的重大林业外来入侵害虫。自1999年在我国山西省发生后,又陆续在河北、河南、陕西等省暴发成灾,致死健康松树700余万株。近10余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江华研究组通过对红脂大小蠹-共生微生物体系的系统研究,揭示了红脂大小蠹及其伴生真菌的共生入侵假说(Lu et al. New Phytologist 2010);提出了伴生真菌独特单倍型促进虫菌的“返入侵”假说(Lu et al. Ecology 2011);从红脂大小蠹-伴生真菌-寄主互作等解析了红脂大小蠹入侵机制,及研发的以信息素为核心的防控技术在我国的成功应用(Sun et al.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2013);创建了红脂大小蠹-伴生真菌-细菌-寄主油松跨四界互作模型(Cheng et al. Scientific Reports 2016)。进而提出了关于入侵昆虫的“虫菌共生入侵学说”。近几年国内外在烟粉虱、瓢虫,松树蜂、松材线虫等重大入侵害虫研究中这一理论也不断被丰富和拓展(Zhao et al. Ecology 2013)。 研究组应邀为Annual Review of Ecology,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撰写关于“虫菌共生入侵学说”的综述。

  论文首先综述了已有的昆虫入侵机制和共生关系与生物入侵的关系,进而指出关于入侵昆虫的入侵理论较少。接着,综述从昆虫-共生微生物、昆虫-寄主植物-共生微生物和昆虫-寄主植物-共生微生物三个层次论证了虫菌共生入侵的潜在机制。文章的主体部分从生态和进化两个方面解析了虫菌共生入侵机制;提出了虫菌共生入侵学说的理论框架(图二),建立了虫菌共生入侵学说。虫菌共生入侵学说为入侵种的风险评估和预测预报、入侵种的检验检疫和传播途径以及入侵种的综合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为后续研发关键控制技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该工作得到了中科院战略先导B类专项(生物信息流XDB11050000)等项目的支持。论文信息: Lu M, Hulcr J, and Sun JH. 2016. The Role of Symbiotic Microbes in Insect Invasion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47: 487-505.

红脂大小蠹-共生微生物虫菌共生入侵机制解析图(点击图片放大)

虫菌共生入侵学说理论框架图(点击图片放大)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