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所周琪研究员利用iPS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培育出健康小鼠的研究成果入选《时代周刊》2009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一般小鼠的出生几乎不值一提,但是图片中这个叫“小小”的毛茸茸的小家伙的出生,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进展,并于12月8日入选了《时代周刊》公布的2009年十大医学突破。 
  “小小”是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1月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培育出的小鼠,此研究成果于今年7月在线发表于Nature。iPS 细胞是通过转入四种基因将来源于成年动物的体细胞(通常是皮肤细胞)重编程后得到的具有胚胎干细胞状态的细胞。这些细胞在培养后能够发育为小鼠,在此研究之前,只有利用胚胎干细胞能够获得这一成果。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凡一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合作完成的工作表明,利用iPS细胞能够得到成活的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从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多能性。科学家表示,这一研究成果表明iPS干细胞或许同胚胎干细胞一样可以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潜在来源。 
  此项成果在全球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世界3000多家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该项研究成果,Nature、Science、Scientific American、ABC News等作了评论。澳大利亚干细胞中心Andrew Laslett教授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这是第一次,毫不含糊的证明了iPS细胞系具有真正的多能性”;Times评论这一研究“标志着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进步”。Nature报道称,中国科学家“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并指出“该方法比传统克隆方法更高效、更安全,会引起人们对治疗性克隆的兴趣”。克隆羊“多莉”的老家,罗斯林研究所发育生物学部主任、国际学术期刊《转基因研究》主编Bruce Whitelaw认为,iPS技术是一场革命,而“小小”宣布了这场革命的胜利。这是因为“小小”的诞生证明了iPS细胞确实具有多能性。“以往大多数研究都是小步进展,而‘小小’是一次飞跃”;他认为在克隆的道路上,“‘小小’接过了‘多利’点燃的火炬”。 
  此项成果在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肯定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科技部的认可,认为“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iPS技术在干细胞、发育生物学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平台,将iPS细胞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也为中国在这一国际热点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时代周刊》2009年十大医学突破: 
  1. 乳房X光造影检查新规定 
  2. 艾滋病疫苗 
  3. 美国解除干细胞研究限制 
  4. H1N1疫苗 
  5.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培育出小鼠 
  6. 前列腺癌筛查 
  7. 孤独症新研究 
  8. 骨质疏松症新药 
  9. 确认早老性痴呆新基因 
  10. 成年人体内的“褐色脂肪”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