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著名杂志《Nature》《Science》《PNAS》专题报道和评价动物所气候变化生态学研究国际合作成果
2007年9月8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知彬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与挪威奥斯陆大学Nils Stenseth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的一项合作研究成果,发现中国千年历史上蝗灾发生程度与气候冷暖变化密切有关:蝗灾在冷期的发生量要显著地大于暖期,与过去的观点刚好相反。该发现的科学意义在于气候因子高频(短周期)和低频(长周期)信号可能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生态效应;气候变暖未必对所有的生物灾害发生都是有利的。文章发表后,随即引起科技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9月17日,英国著名杂志《Nature》编辑Heidi Ledford对论文作者及有关科学家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题目为“冷气候有利于中国蝗灾大发生”。Ledford说,尽管传统的观点认为温度的短期效应对蝗虫是有利的,但这项合作成果说明温度的长期效应对蝗虫是不利的。美国加州大学的数学生物学家George Sugihara在接受《Nature》采访时说,中国的历史记录为分析气候变化与动物种群动态的关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有这样长的历史数据的是十分难得的。.此外,Scidev、挪威广播电台等媒体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
10月9日,智利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olica de Chile的动物种群生态学家Mauricio Lima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评述(Commentary)栏目上发表题为“蝗灾,气候变化和自然的节律”文章,高度评价了这项研究成果,。Lima评价说,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生态效应的认识还很欠缺,这项研究成果的意义和启迪是气候变化的长期生态效应可能完全不同于其短期生态效应,特别是目前种群生态学中广泛关注的年际变化规律研究。当前,种群生态学家虽然意识到不同频率气候信号的重要性,但研究的例证十分缺乏。这项N于千年蝗灾资料的研究结果说明基于低频气候信号来预测动物种群长期变动是值得考虑的。
10月26日,英国Uinversity of Greenwich的动物学家Robert A. Cheke在美国著名杂志《Science》观点(Perspective)栏目中发表了题为“要长远考虑”的文章,高度评述了这项研究成果。Cheke评价说,这项工作发现旱涝因素与温度交互作用影响了蝗灾的发生,特别是揭示了低频气候信号的生态效应;气候变暖不利于蝗灾的发生。这一规律在研究气候变暖如何扰乱其他生态现象时也应引起注意。2007年发表的另一项研究也认为近期的气候变暖可能是欧洲落叶松毛虫的大发生减弱的原因。基于此,长期而系统观测研究对于生态学研究来说是特别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