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
2015年5月22日是第22个联合国生物多样性日。当天,环境保护部在京举行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在会上联合发布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财富。生物圈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功能整体,生物物种分布和迁徙没有国界。局部的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将影响整个生物圈。野生生物国际贸易导致生物资源破坏、加剧了物种生存危机。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危及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危机与人口问题、全球变化问题、环境安全问题并列为全球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地球上很大一部分生物多样性是人们尚不认识的。地球上80,500种脊椎动物中,61,995种(77%)已经被科学描述;而6,702,500种无脊椎动物中,仅1,392,342种(21%)已经被科学描述。为了摸清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家底,支撑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从200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马克平研究员、纪力强研究员等组织院内外100多位分类学专家,每年编研更新《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并与全球生物物种名录实现信息共享。年度名录发布的生物物种数量从2008年的4.9万种上升到2015年的8.3万种。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缔约方会议上,与会科学家们指出,现在地球上平均一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这个速度是自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以来最快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在开幕式上指出:世界“无法再承受”生物的继续消亡了,“我们正在摧毁地球生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0年公布,自1970年以来,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已减少31%,活珊瑚减少了38%,红树林和海草减少19%,全球3/4的渔场已资源枯竭。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50年后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
为了全面了解中国物种受威胁状况,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2008年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工作。2013年9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覃海宁研究员主持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5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蒋志刚研究员主持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结果显示,目前中国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我国34450种高等植物中,属于灭绝等级的有52种;受威胁物种有3767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10.9%;特有物种17700种,受威胁率为13.9%。除海洋鱼类外,4357种脊椎动物中,属于灭绝等级的有17种;受威胁物种932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21.4%;特有物种1598种,受威胁率为30.6%。中国裸子植物受威胁率高达51%,两栖类动物受威胁率高达43.1%,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丧失和退化以及资源的过度利用,是物种濒危灭绝的主要原因。此外,本次评估发现有3612种植物种数,941种脊椎动物数据缺乏,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
与2004年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结果比较,中国受威胁哺乳类物种从223种下降到178种。中国濒危哺乳动物的保护措施已初见成效,如中国采取了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方式加强了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保护。鉴于大熊猫种群的恢复,本次评估将大熊猫的濒危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级。再如,20世纪末,由于盗猎,整个青藏高原上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数量仅余六七万只。中国政府在藏羚分布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加强了藏羚保护力度,有效地遏制了盗猎藏羚活动。目前,藏羚数量已经回升到20万余只。鉴于藏羚种群恢复状况,本次红色名录评估将藏羚定为“近危”等级,将其从受威胁物种名单中剔除。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和发布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了必要条件,是中国贯彻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和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具体行动。
《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长迪亚斯先生在北京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上致辞
蒋志刚研究员、纪力强研究员在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的仪式上(刘忆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