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研究组利用物种分布模型揭示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灵长类分布和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加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导致物种范围的转移、收缩和扩张。在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已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已导致全球522种灵长类动物中约68%的物种面临灭绝风险。中国现存有灵长类物种有3科8属28种,包括懒猴(Lorises)、猕猴(Macaques)、叶猴(Langurs)、金丝猴(Snub-nosed monkeys)和长臂猿(Gibbons),是世界上灵长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现存的灵长类物种中有80%受到威胁,92%的种类种群数量正在减少,15-18个物种的种群规模不足3,000只,而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和北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genys)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野外都没有监测到。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4亿人口,2022年人类发展指数在全球排名第82位。尽管近年来中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积极努力,但在中国从农业经济向高度工业化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自然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发展、农业、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危及了生物多样性,并在全国范围内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和保护挑战。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灵长类动物都栖息在零散的景观中,实际分布区呈现“岛屿”化状态,种群间交流或基因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并且绝大多数灵长类物种(56%;14/25)均分布在人口贫困的地区。近年来中国积极响应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号召,采取了多样性的保护政策开展灵长类动物多样性的保护。例如,扩大保护区建设,制定天然林保护计划和扩大地方和国家公园体系、生态保护红线计划及国家公园的建设等。然而,目前中国7,300多种脊椎动物仍然有21.4%的物种濒临灭绝的风险,甚至高出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约20%)。灵长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全面评估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其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于当前中国生物多样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经济意义。

  近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明研究组整合了最全面的环境数据集,包括人类活动指数(HPI)、人口密度(HPD)、国内生产总值(GDP)、道路(ROAD)、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保护区(PA)及最新气候变化数据,采用集合物种分布模型(SDMs)对中国现存的26种灵长类动物的潜在分布范围和丰富度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保护区(PA)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灵长类动物的分布均具有积极的影响,即灵长类的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度高和保护区的核心(0.1-0.5 km)及周边(2.7-4.5 km)区域。国内生产总值较低的生态脆弱区将对灵长类的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图1)。温度和降水是影响中国灵长类适宜栖息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在未来30-50年,中国灵长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将持续减少,并且将局限在一定的狭小范围内(中国西南部)(图2);同时模型结果显示,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中国灵长类多样性高的区域(云南、广东、广西和西藏)预计将可能丢失3-7个物种(图3)。因此,我们建议应当立即做出保护行动,开展中国灵长类动物的保护。具体为加速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计划、生态保护红线保护计划和天然林保护计划,从而促进灵长类动物活动范围附近当地社区居民的替代/可持续生计,以抵消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灵长类动物生存的不利影响。

  该研究结果以“Human activity and climate change accelerate the extinction risk to non-human primates in China”为题在线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权威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后李文博博士(现在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工作)、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腾扬、张鸣一和沈颖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明研究员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Paul A. Garber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及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的资助。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gcb.17114

图1 人类活动对中国灵长类分布及适宜栖息地的影响

图2 气候变化对中国灵长类适宜栖息地的影响

图3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灵长类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