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昆虫学会2006年水稻两迁害虫研讨会纪要

中国昆虫学会2006年水稻两迁害虫研讨会纪要

 

近年来水稻两迁害虫连续大暴发,2005年更是多灾多难:先是稻纵卷叶螟继2003年特大发生后再次特大暴发,发生程度与2003年相近;后期,沉寂了近10年的褐飞虱卷土重来,又一次特大暴发,令人猝不及防而损失惨重。小虫何以屡屡成大灾?痛定思痛,更需正本清源,缕清近年来水稻两迁害虫频发的来龙去脉及成灾的内因外因,确定有效的先期预警方法,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粮食安全保障。

为此,中国植保学会病虫测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昆虫学会昆虫生态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由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生态实验室和专业从事病虫测报工具生产的佳多公司共同承办,于414~17日在河南鹤壁召开了水稻两迁害虫研讨会。来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扬州大学、南京气象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中国科学院动物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广东省农科院、广西区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及两广两湖江浙沪皖闽赣黔渝各省市植保站的73位代表参加了研讨。其中,会议特邀的30多位昆虫生态学者、台风专家和害虫测报专家做了专题报告,并重点研讨了2005年水稻两迁害虫特大暴发的天气气候背景(尤其是2005年登陆北上台风对后期褐飞虱暴发的作用机制)、大发生种群的形成与成灾机制及2006年两迁害虫的发生趋势等。

通过两天紧张热烈的研讨,代表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对两迁害虫暴发成灾的机制进行了多维度和深层次的剖析。专家们认为:2005年两迁害虫迁入早、峰次多、迁入量大加上连续多个台风登陆后西行北上所形成的大范围长时间的后期迁入是暴发的基础,凉夏暖秋的气候条件是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而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变化、害虫自身致害力的变化、长期滥用农药造成的褐飞虱抗药性和再猖獗、加上农户防治技术不到位所造成的防治失败更是推波助澜、雪上加霜,形成了2005年空前绝后的多灾并发局面。

 

1.虫源基数大

首先,境外虫源充足。由于耕制改革(晚插冬春稻占70%以上)和品种变化(感虫的中国杂交稻占75%以上)及飞虱抗药性和致害力增加,2003年以来越南北方稻区稻飞虱连年大发生,2003年只在冬春稻上出现虱烧,而20042005两年则在冬春稻和夏秋稻上均出现了虱烧。田间种群中褐飞虱的比例2005年也高于往年,且翻增迅速(31.2%, 424.2%, 559.8%)。这就大大增加了能够进入我国的初始虫源基数,尤其是褐飞虱的基数, 境外虫源迁入量明显高于常年。

其次,国内虫源超常2005年华南稻区两迁害虫前期迁入峰次多、虫量大,田间发生严重。华南、江南和西南稻区56月份稻飞虱普遍出现了5次以上迁入峰,华南北部、江南中南部、西南中部等部分稻区为近10年或历年同期之最。江南稻区稻飞虱发生之早、虫量之多、范围之大,远远超出常年。江南北部、长江流域、江淮稻区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出现了34次迁入峰,经防治后,稻飞虱田间虫量仍上升很快,一般百丛虫量为1000头左右,多的达2000-3000头,局部高达5000头以上,且有较多短翅型成虫出现,卵量显著高于常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由于北上台风的影响而将台风风圈沿途大批褐飞虱集聚迫降且各地互为虫源,形成了长江中下游稻区褐飞虱暴发和致灾种群。2005年,华南、江南、长江流域、西南中部稻区均出现了稻纵卷叶螟亩蛾量千头以上的迁入峰,局部如西南稻区中部亩蛾量大部在5000头以上,局部高达12万头,为历史罕见。7月下旬开始,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稻区稻纵卷叶螟迁入峰不断,亩蛾量稳定在1000头以上达2030天。这些超常的南方种群为长江中下游稻区两迁害虫的暴发成灾提供了空前的虫源基础。

2.气候条件适宜

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害虫迁飞研究已经揭示出水稻两迁害虫暴发的基本规律: 基数决定型(包括迁入量大的基数暴发型和迁入量不大但迁入期特早的早发积累暴发型)、气候决定型(凉夏暖秋、夏秋多雨)和基数气候协同暴发型。

2005年整个迁飞季节里副高异常偏强(强度仅次于19952003年,面积仅次于1998年)。副高与南支槽共同作用使得我国4月份出现4次显著的过程降水,造成我国东南地区的降水比常年偏多5成以上;56月份华南和江南地区暴雨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致使西江东江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也使当地的害虫防治措施无法落实或效果很差,为长江中下游稻区累积了大量虫源。

5月降水主要集中在江南和华南,比常年同期偏多3成到1倍。其中536日,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地下了暴雨或大暴雨;569日,江南南部和华南大部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51014日,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51417日,江淮和江南北部大到暴雨;51721日,江淮、江南和华南小到中雨,局部大雨;52124日,江南大部、华南西北部和中东部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52427日,江南南部、和华南中西部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6月上旬、61727日在南方各省多次出现大到暴雨。61725日,广西、广东因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局部出现了400年一遇的强降水,形成了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西江流域由于持续性暴雨,洪水流量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大值;同期,福建省北部、浙江南部和江西中部地区也出现大范围连续暴雨和大暴雨天气

与之相应,华南、江南南部早稻区和西南单季中稻区于4月中旬、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中下旬、6月上中旬出现了多次较大的稻飞虱迁入峰,迁入量普遍偏大,华南北部、江南中南部、西南中部等稻区均出现了万头以上的迁入峰。如6月上中旬,广西灵川、永福、福建顺昌、泰宁单灯诱虫量分别达9.36.63.05.0万头;江西中南部自6812日,每日灯下虫量均在1000头以上后,62024日再次出现大范围迁入,泰和、井冈山单灯诱虫量分别达155.5万头;贵州平塘县52763峰期虫量达28.14万头,为历年同期之最。长江流域、江淮稻区6月份开始陆续迁入,比常年早5-7天,6月中旬、下旬和7月上中旬分别出现了迁入峰,大部虫量是2004年同期的23倍。6月上中旬,华南北部、江南南部、西南稻区中南部大部分地区百丛虫量在3000头以上,局部高达几万头。各地组织防治后,虫口密度仍然较高,大部分地区百丛虫量仍达20003000头,部分高的达500010000头。稻纵卷叶螟,华南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出现了迁入峰, 5月下旬~6月上中旬,华南、江南南部、西南稻区中部出现了较大的迁入峰,一般亩蛾量在1000头以上,华南北部、西南稻区及东南沿海部分稻区达30007000头,局部高达12万头。6月下旬江南稻区自南向北出现了较大的迁入峰,中南部一般亩蛾量10003000头,北部5001000头。

而在20057月中旬至10月上旬,有6个台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登陆,对水稻迁飞性害虫的迁移、降落十分有利。其中

n         0505台风“海棠”71917:10在福建连江登陆后继续西北行,2015:00进入江西东北部地区并在当晚减弱为热带低压。从1808时到2008时,浙江东部和南部、福建东北部出现了大到暴雨,福建、浙江共有22个县市降雨量超过了200mm。此后到24日,江西和安徽也出现了强降水和大风天气。

n         0509号台风“麦莎”:8603:40在玉环登陆后北移,过浙中、皖东南、苏中北和鲁东。受其影响,49日,东部沿海和江浙沪及闽北皖南等地区出现了大到暴雨(50~100mm),浙东浙北上海苏南皖东南地区出现了大暴雨(100~200mm), 浙东浙北和上海局部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200mm以上)。8 67 日两天,台风中心附近雨量并不大, 暴雨区主要分布在台风本体的东侧和北侧。台风北上过程中,其外围降雨很强。在台风中心附近及西南部6 小时雨量一般不足10mm , 而距台风中心东北部几百公里处的6 小时雨量超过30mm。该台风中心附近的风速较小, 大风区主要分布在台风东侧沿海地区, 在台风北部为一近南北向台风倒槽。倒槽在台风北上过程中发展加强, 水平尺度达500km

n         0510号台风“珊瑚”:81312:45在汕头登陆后向西北移动,14日凌晨入赣南,14日夜间入湘东,158时停止编号。128时~158时,粤东、福建大部、赣中南、湘中北、鄂中北出现了大到暴雨(30~70mm),其中粤东、闽南、赣西南、湘北和鄂西北部分地区出现了大暴雨(100~200mm)。

n         0513号台风“泰利”:9114:30在福建莆田登陆,晚上减弱为热带风暴,福建省连续两天普降大到暴雨,一些地区发生特大暴雨。8318时至925时,降雨量在50~99mm的县市有26100~199mm的有19个,200mm以上的有11个,其中大于300mm的有闽东柘荣、福鼎、蕉城区及莆田等地。925时入赣后减弱成低气压横穿赣州、吉安、新余、宜春、九江等县市,937时移至湘赣交界处,直至9320时,泰利及其低气压在江西的滞留时间达40小时。受泰利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江西省普降大到暴雨,尤其是赣西北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庐山出现超历史特大暴雨,9122时至311时,降雨量高达638毫米,日雨量创有记录以来最高。受台风外围的影响,83196,浙江、江苏、安徽和湖北也出现了大风和强降水过程。受泰利的影响,福建沙县91灯下褐飞虱虫量达12万头,广东各地926日出现稻纵卷叶螟迁入峰。

n         0515号台风“卡努”:91114:50在浙江台州路桥登陆后向西北移动,当晚23时在浙江境内减弱为强热带风暴,转向NNW12日凌晨进入江苏,上午8时减弱为热带风暴并转向偏北方向移动。12日下午起转向NE方向,于当晚22日前后由盐城入黄海。卡努是继1956年第12号台风之后登陆浙江最强的台风。受其影响,910~13日,浙东、江苏、上海和皖东南出现了7~9级大风和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降水量一般40~90mm, 其中浙东、苏东和上海的部分地区大100~200mm。受其影响,福建沙县97灯下褐飞虱虫量达25.6万头,91011日广州灯下稻飞虱虫量9660头,91011日广东西联灯下稻飞虱虫量10482头(其中褐飞虱9646头)。

n         0518号台风“龙王”:10221:35在福建晋江围头登陆,23:40在龙海市再次登陆。此后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为热带低气压。两次登陆,使得台风中心在福建省境内滞留时间长达10小时。受其影响, 福建、浙江、江西等省出现大到暴雨, 福建东部的部分地区和浙江中南部沿海地区出现大暴雨。10 2 08 时~5 08 时降雨量, 福建大部、浙江东部和江西中部有50100mm , 其中福建东部和浙江东南部沿海地区达100 200mm , 降雨量超过200mm 的站点有: 福建长乐335 mm、罗源264mm、福州2634mm、龙海2624mm、闽侯239mm , 浙江台州市洪家镇243mm、大陈岛205mm。受台风外围环流的影响,广东韶关102晚灯下褐飞虱虫量12550头,广州102晚灯下稻飞虱虫量24000(其中褐飞虱15600头)。

台风多次登陆过境,长江流域以南大部稻区稻飞虱灯下虫峰和虫量明显多于常年,并持续至10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开始,长江中下游及东部沿海稻区出现了大量稻纵卷叶螟迁入,7月底~8月中、下旬,亩蛾量持续稳定在1000头以上,部分稻区达30005000头,沿江、沿淮、沿湖局部高达13万头。

2005年,长江流域、江南稻区7月份气温接近常年、8月份气温偏低。8月份南方稻区雨日数一般有15 天以上,较常年同期偏多510 天,丰沛降水大大缓解了江南、华南等地的高温酷热天气,而江淮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寡照低温天气,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14℃2005年秋季(9-11月),全国大部分稻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长江流域、江南北部稻区显著偏高(比常年偏高23)。9 月中旬, 江南、华南出现了“秋老虎”天气,日最高气温一般达到3537 ,局地超过38 。上海、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安徽、广东、四川、重庆9 月中旬平均最高气温为1951 年以来最高值。这种典型的“凉夏暖秋”天气的出现使田间小气候十分有利于稻飞虱的发生,种群增殖倍数高、为害期延长,导致了稻飞虱暴发危害。

3食料条件适宜

    近年来,单季稻面积不断扩大,且直播单季稻田面积增多,六月份即已播种和移栽种植单季稻田,从而使七月上旬迁入的虫量可直接降落在单季稻本田,并连续繁殖,使本田褐飞虱比以往连晚稻田多繁殖一代,提高了种群增殖倍数。江南、长江流域早、中、晚稻混栽,有利于迁飞性害虫转移为害。水稻品种的布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杂交稻面积逐年减少,优质稻面积不断扩大。水稻生育期普遍推迟,中后期长势嫩绿,孕穗破口期长,食料条件优越,有利于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滞留、繁殖与存活。随着褐飞虱种群致害性的变化,现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品种均不具有明显抗性。

4.防治不到位

吡虫啉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压低了稻飞虱的田间种群密度,维持了近十年未成灾。但在全国范围内如此长期地单一使用同一种杀虫剂,选择压力持续增加;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生产的农药自1990年代中期后大量出口越南,越南稻农也长期使用与我国稻区相同的杀虫剂,从而彻底打断了稻飞虱抗性基因得以稀释的循环链,加速了稻飞虱对吡虫啉抗药性的形成。抗药性的形成使得防治效果大打折扣,且延误了防治适期。

2005年,华南稻区由于秋冬春三季连旱,水稻栽插期比常年有所推迟,生育期极不整齐,造成早稻成熟期不一致,导致江南、长江流域、江淮稻区出现多峰型迁入;台风西进北上期间,强风暴雨不仅使迁入虫量大增,而且其螺旋风系使得南北各地互为虫源,迁入峰次波波相连,给预测和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加上2005年稻纵卷叶螟暴发的叠加效应,为控制稻纵卷叶螟和稻螟而大量使用了能刺激稻飞虱生殖三唑磷、菊酯类农药及以其为主要成分的复配剂,进一步加速了褐飞虱种群的增殖。而稻区农户对其暴发为害缺乏思想准备,尽管植保部门及时发出了预报和警报,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错过了防治适期,失时防治且药不对路、法不得当、水量不足、控制不力,更加剧了暴发成灾的损失程度。

2005年两迁害虫成灾的反思

专家们一致认为,暴发和成灾是两个层面的事情。无论再大的暴发,只要防治措施及时得当就不会成灾。而实现有效防治的前提是对害虫虫情(包括种群致害性和抗药性)时空连续的监测和准确的预测,这恰恰是2005年稻飞虱防治失败而致灾的根本原因。

2005年两迁害虫灾变并不仅仅是害虫本身的问题,  而是反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弱化,同时还反映了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念和科学决策程序所导致的植保方针的弱化(成了应急为主、农药防治)和植保技术服务体系的衰变(成了以增产增收为目标、以农药为主导的技术经营体系)。这主要表现在:重经济补贴, 轻能力提高(农药价格政策);重硬件建设, 轻以人为本(病虫预警体系);重应急防治, 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重形式成果, 轻实际服务(任务职责分工);重当前效益,轻持续发展(植保工作性质);重形式变化, 轻实质改革(农药结构调整)。

植物保护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一种重要技术。在小农生产体系条件下,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植保技术实施的关键。植物保护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任务是:如何使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技术得以实施,如何使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技术能被及时更替,从而在将病虫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的同时,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正确预报动态,指导农民决策;开展适用研究,促进技术应用;组织各类培训,提高实施能力。

应对之策:树立绿色植保观念,植保工作不仅仅要注重产量挽回率,还必须考虑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食品安全性、资源利用率、发展持续性等问题;树立公益植保观念,植物保护是一个公益性并涉及执法工作的技术管理部门,通过技术、信息和管理服务,来保证农民和国家的利益。因此,当务之急是政府应像建设疾控中心、动物防疫和气象台站网一样来建立和完善全国各级植保技术服务体系,包括虫情(包括致害性和抗药性)长期监测体系、有害生物灾害预警体系、知识信息传递体系、防治技术服务体系、农药产销监控体系和高新技术研发体系。这里的关键是建立和稳定一支过硬的病虫测报队伍,政府应将病虫测报系统列入国家财政预算,为植保公益服务和病虫监测预测技术的研发提供全额支持。

此次会议得到了河南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中国昆虫学会副秘书长孟晓星同志代表学会参加了该次会议,在会议期间与佳多公司进行了合作会谈,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目前已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此次合作将为学会和佳多公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翟保平  程家安执笔)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