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蝗散居、群居两型转变分子机理的规模化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日前,由我所康乐研究员主持的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基因操作技术主题”课题“飞蝗散居、群居两型转变分子机理的规模化研究”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该课题运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新方法来研究东亚飞蝗的两型转变基因调控机理及分子遗传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利用飞蝗基因表达芯片对预测飞蝗种群的型变、控制群居型种群的形成和迁飞危害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该课题是由2001年1月正式启动,863计划总经费为60万。根据863计划“滚动支持、动态调整”的原则,主题专家组根据各课题执行情况和评估意见,对主题(专项)中执行情况好、发展潜力大,组织有力的课题进行滚动支持。课题结束后又获得滚动支持,863计划总经费为100万。该课题执行中又获得加强支持,滚动经费为30万。
本课题构建了东亚飞蝗群居型和散居型个体的脑、中肠、后足和全身共7个cDNA文库,测得飞蝗两型ESTs(expressing sequence tags,表达序列标签序列)10多万条,建立了飞蝗基因表达的数据库系统。利用这些EST数据,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严格的筛选,点出飞蝗表达基因芯片,发现了500多条两型间表达有差异的基因,初步描绘出飞蝗两型转变基因差异表达谱。课题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角度来研究飞蝗两型转变的机制,尤其是系统化和规模化的研究在世界上还处于空白状态。飞蝗的EST 数据库作为第一个半变态昆虫的EST数据库,能够为飞蝗的生理、发育、行为以及两型转变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便捷的途径,这也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飞蝗基因组数据库。飞蝗两型相关基因的芯片研制,可以用于飞蝗两型鉴别,使我国飞蝗生物学的研究处于世界此领域的前沿。课题执行期间部分成果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 of America》(影响因子为12.0)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