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动物学科)科普培训班在动物所举行

首届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动物学科)科普培训班于2011年12月8-10日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成功举行。

该培训班由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北京动物学会联合主办。此次活动获得中国科协的经费支持,开展培训的目的旨在通过系统的授课、同行的交流、兄弟单位之间的观摩,提升全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大学或中学的标本馆、科技活动中心等单位从事与动物学科有关的科普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水平。

培训班经过紧张筹备和学员的踊跃报名,由最初预期的50人规模,扩大到80余人参加。据统计,全国有50余家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科研院所、大学和中学学校、动物园、公园、科技活动中心、科普报刊、非政府组织、教育咨询机构等参加。可以说,本次培训班也是目前国内一次较大规模的从事与动物学研究和保护有关的科普人员的隆重集会,充分体现了一线科普人员对相关知识的诉求,同时显现了动物学科科普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在开班仪式上,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博士代表中国动物学会致词。他在致辞中讲到:“做好科普,是对社会发展极为有利的事情,更是造福大众的事情;科学普及应该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科普提出了几点认识,他认为:1)要做好科普,首先要热爱科学,要具备宽广正确的科学知识,要有奉献精神;2)提倡和鼓励公众熟悉博物学、热爱博物学,博物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最好途径;3)提倡和鼓励一线科学家做科普,希望科学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给大众,科学家要有这个责任,全民素质的提高,才是国家真正的强大;4)提倡和鼓励撰写科普文章和书籍。随后,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工作组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兼展示馆馆长黄乘明博士代表国家动物博物馆致欢迎词。培训班由国家动物博物馆策划负责人张劲硕博士主持。

培训的形式采用传统授课和现场观摩、讲解两部分,在前两天的授课期间先后邀请黄乘明副馆长介绍“国家动物博物馆展陈思路与科普理念”,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郑也夫教授作“博物学的社会功能”的主题演讲,北京自然博物馆杨红珍副研究员讲述“自然博物馆的昆虫学科普”,北京动物园张金国副园长讲授“动物园如何对公众开展动物保护教育”,北京麋鹿苑博物馆郭耕副馆长作“‘动物与人’的博物学思考”的报告,以及国家动物博物馆专职馆员、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张春光研究员作“博物馆暨中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历史、现状和展望”的讲座。

在两天授课期间,学员先后在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展示馆和标本馆交流、学习。国家动物博物馆收藏各类动物标本约570万号,是集动物系统与进化研究、动物标本收藏和动物科学知识普及三位一体的科研、收藏和科普基地,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动物标本收藏中心。在2009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展示馆内,学员了解了该馆的建设特色和陈列规则等,现场观摩期间展示馆还首度对学员开放了精品展厅。作为亚洲最大的动物标本馆,这里是我国最悠久的标本收藏机构,其历史可追溯至1860年由法国传教士韩伯禄(P. M. Heude, 1836-1902)在上海创建的徐家汇博物馆(1930年改称震旦博物院)。参观期间学员们就很多问题详细地向标本管理人员询问,如标本的浸制方法、浸制装置的选择等等。

最后一天,全体学员前往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和中国古动物馆交流学习,并分别由郭耕副馆长、张平副馆长介绍各自博物馆的科普工作。两位副馆长亲自带领学员参观了麋鹿苑和古动物馆,为学员讲解了近年来开展工作的整体思路和馆(苑)内设施展示的创新点。

在培训班的闭幕式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李志毅副所长代表动物所讲话,他对中国科协、中国动物学会和北京动物学会的支持表示感谢,对全体学员在学习期间所取得的收获表示祝贺。黄乘明副馆长在讲话中则希望明年大家继续参加这个科普培训班,并欢迎更多的单位利用这个交流平台互相学习,促进动物学科的科普工作全面发展。学员代表、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生陈涛感言,这次培训班使他获益匪浅,也借这个机会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行和朋友。许多学员表示在培训班中思想得到融会,知识得到传播,经验得到交流,希望这样的培训班每年都可以继续举办下去。

伴随着李志毅副所长、黄乘明副馆长为学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本次科普培训班圆满落下帷幕。(张劲硕/文 买国庆/图)

集体合影

培训班培训现场

张劲硕博士为学员讲解博物馆展示理念

李志毅副所长、黄乘明副馆长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