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刚研究组关于大数据“陷阱”研究获得进展和关注
大数据时代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带来新的契机,而全球性大尺度研究除了对数据的量有一定要求,更离不开数据的质。Elsen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论文,认为就平均海拔保护力度而言,非洲和亚洲的山脉最低,欧洲和南美洲的山脉中等,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山脉最高。其中一项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了亚洲高海拔地带(如青藏高原)的保护远未达到IUCN的保护目标。
蒋志刚等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ANS)上撰文指出,Elsen等人的研究结论与中国保护实际不符,造成这一偏差的原因就是“大数据陷坑”。他们呼吁使用大数据分析时应考虑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该文发表后,Elsen等做了跟进讨论,引起一些科学网等媒体的强烈关注和积极报道。
相关链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1813323115
https://doi.org/10.1073/pnas.1720141115
https://doi.org/10.1016/j.biocon.2016.05.005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10/340038.s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加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导致物种范围的转移、收缩和扩张。在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已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已导致全球522种灵长类动物中约68%的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植物病毒素有“植物顽疾”之称,每年引起全球作物经济损失高达4000亿元。水稻作为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供给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主要种植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