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明课题组撰文阐述疫源动物学概念和发展思路

  本世纪以来,全球多次暴发重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社会经济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严重危害。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已影响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速度和严重程度令人担忧。人类感染的疾病很多源自野生动物,这些携带具有潜在向人类传播疾病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的动物称之为疫源动物。但疫源动物这一术语目前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旨在阐述疫源动物这一名词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路。

  全面了解和研究疫源动物是从源头上切断疫病传播的关键,关系着人类的健康与经济发展命运。据统计,754种哺乳动物携带了511种病毒,遍布哺乳纲的15个目。基于这些数据的数学模拟推测,仅在哺乳动物中可能存在的病毒种类就超过4万,其中1万种病毒可引起潜在的人兽共患病。因此,加强疫源动物的基础研究将成为未来防疫的坚强科学支撑。

  生物安全指与生物相关的给人类健康、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或潜在的风险。新发的易引起严重危害的烈性传染病病原微生物、人工合成的高致病性重组病毒等都可能成为潜在的生物恐怖。因此,对疫源动物病源微生物、种群动态、个体生态等方面的认识,是快速发展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提出科学预警的基础。

  疫源动物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尤为复杂。疫源动物是潜在的病源微生物库,但同时又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与稳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厘清疫源动物与生态保护的复杂关系,可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更全面的数据。

  尽管疫源动物在疫情防控、生物安全、人类健康、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以疫源动物为核心开展潜在病源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资源调查,以及疫源动物的遗传背景、生理适应、群体生态、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追溯病毒宿主、解析其跨物种传播机制是疫情精准防控的基础,也是未来防控人兽共患病的关键。基于此,我国应(1)针对缺乏的研究,系统性、科学性地开展疫源动物的本底调查,制定重点疫源动物名录和资源库;(2)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基于疫源动物在人类健康、生物安全和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开启以疫源动物为主导的项目和创建疫源动物融合科学,加速带动我国传统动物学基础研究;(3)同时,根据疫源动物的特殊性,创建新的安全的资源储藏空间和方法,保证科学研究的源头不断,为提供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为人类健康和国防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以上关于疫源动物的思考与建议已发表在《科学通报》和《The Innovation》。该项研究得到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JQ1902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31801978)的支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