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弘扬科学家精神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专门针对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我国新时代科学事业发展及科学精神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追求和践行科学精神的历史。科学精神是科技创新之魂,而科学精神最集中体现为科学家精神。

  新时代,我国科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新科技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又有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考验。经过建国七十多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努力和拼搏,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态势犹如攀登珠穆朗玛峰,一大批科技集团进入六七千米高地,一批科学家及其团队正在向珠峰进发,那里山势险峻、空气稀薄、低温高寒,这就需要物质和精神全方位的支撑和保障。比如,科技体制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科技研发投入还须持续加大,科研保障有待全面加强,在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和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还须奋起直追……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做好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既有长期性,战略性,又有紧迫性。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清醒的认识和重大的突破与进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就会严重迟滞。因此说,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点到了强健中国科技肌体的关键穴位上。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弘扬科学家精神当作新时代科学共同体的一个重大课题,规划好,研究好,实施好。

  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播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排头兵,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也是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主体。广大科技工作者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遵循,以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六种精神”及其他要求为具体目标,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必修课和毕生的修行,自觉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不仅在科技创新上有追求世界一流的志向和行动,也要在科学家精神方面追求世界一流,二者互为依存,要同向发力。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中国科技工作者历来有爱国奉献、唯实求真的优良科学传统和优秀品质。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基因。最近,中央表彰了一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涌现出的英雄和先进人物,再次表明这种精神后继有人,正在薪火相传。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在“四个面向”的拼搏中倾心尽力,在科技创新中建功立业,把个人的科学追求和职业发展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去。

  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良好的科学氛围。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曾对对诺贝尔奖的获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他发现,从1901年至1999年百年间,全球共有来自185个机构的科学家获奖。其中有20%的机构获得3人次以上奖励,占获奖总人次的69%;12.4%的机构获得5人次以上奖励,占总人次的46%;4%的机构获得10人次以上的奖励,占了获奖总人次的22%。诺贝尔奖获奖机构为什么如此高度集中?路甬祥认为,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他认为好的创新氛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素质优秀科技人才大量聚集形成的以高知识密集度和高目标创新活动为特点的环境;二是为优秀科技人才所提供的跨学科自由、宽松的学术思想交流、碰撞,以及竞争和合作兼容的环境。因此,培育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要高度重视科学氛围的营造、学术生态的建设。

  从表面上看,当代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是科技工作者努力拼搏的过程和结果,实则是整个社会思想活力的系统迸发和释放。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仅要靠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家群体,同时也要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发挥积极作用,还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知识水平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在管理实践中,凭主观臆断发号施令,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违背科学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只关注科技成果产出,不注重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问题也是屡见不鲜。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讲话中也对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要求。我们相信,大家一定能切实遵循总书记的要求,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自身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而且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沈颖,系全国党建研究会科研院所专委会副主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