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学分典》进展情况介绍(1)
《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学分典》是全面客观反映我国古代文献对野生动物的分类、命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有益动物的利用和有害动物的防治与控制等方面的记载与论述。它是一部大型动物学类书,是组成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两个分典之一,于2011年纳入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专题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
《动物分典》共分四卷:
第一册为通论总部(共计12个部),包括原生动物门、刺胞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环节动物门、星虫动物门、螠虫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所属动物共计32个纲(总部),85目(部),158科(分部),269种,隶属于10个门,总字数约200余万字;
第二册,包括节肢动物门所属的昆虫纲总部、腕足动物门所属的海豆芽纲总部和小吻贝纲总部,棘皮动物门所属的蛇尾纲总部、海百合纲总部、海星纲总部、海胆纲总部、海参纲总部等内容,总计8个纲(总部),40个目(部),184科(分部),346个属,346个种,字数估计200万字;
第三册,包括脊索动物门所属的海鞘纲总部和头索纲总部,脊椎动物门所属的圆口纲总部、软骨鱼纲总部、硬骨鱼纲总部、两栖纲总部、爬行纲总部、鸟纲总部、兽纲总部等内容,9个纲(总部),72个目(部),215科(分部),346个属,661个种,估计字数将超过200万。
第四册,是动物为害防治总部和狩猎与动物保护总部,对中国古代有漫长的(从先秦时代至今约3000年)与有害动物(如:蝗虫等)抗争的丰富经验,且拥有人类历史上最悠久和相对完整的有关文字记载进行挖掘和整理,同时借鉴古人(自春秋战国时期起)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及系列行为进行归纳和描述,这些史料的参考价值至今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于该项工作在编纂过程中,始终遵循中华大典的指导精神,既考虑了我国古籍的特点,又参照了现代科学的分类系统,每一大类的名称均冠以现代科学名称(拉丁学名),其内容也尽可能纳入现代科学分类系统中,从而体现新型类书的特点,保证了该书的参考价值。魏辅文副所长称之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巨大工程。
目前,《动物分典》已经完成了第一册的编辑加工,并正在进行修改;第二册印刷稿也已提交出版社;第三册已经完成初稿,正在组织专家审定;明年底前将完成第四册的修改稿。
《中华大典》办公室的伍杰同志听完王祖望研究员的工作进展报告之后,对王祖望研究员出色的组织能力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衷心地感谢,同时欣喜地指出,王祖望研究员带领的这批老一代动物科学家是一个优秀的团队,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在短短的四年多的时间里对上下几千年以来有文字记载的中国1276个种,隶属于14个门、49纲、197目、557科的动物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挖掘、甄别、分类、描述和整理,并已接近完成,这将是继《中华大典·哲学典》出版之后的又一新作成品。为此,他对所有编委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
随后,编委与出版单位的编辑们进行了沟通,对尽快顺利出版达成了一致意见。我们有理由相信,《动物分典》第一册的问世已经近在眼前。
《动物分典》编委会
2011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