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0号,国际分子医学领域重要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朱顺义研究员团队在肽类抗生素领域的最新科学发现(Adaptively Evolved Human Oral Actinomyces-Sourced De...
濒危动物通常会被隔离成若干小种群,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遗传多样性的下降和近交风险。目前,选择性清除作用被认为是清除有害突变,缓解近交衰退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在自然存在的小种群中,有害突变是否能得到有...
生物3D/4D打印技术是器官体外再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打印技术已在多种组织器官构建中有所应用,但是工程手段的单一性无法满足器官复杂性的需求,尤其缺少多尺度管道连接以及微环境动态变化控制的策略;另外制造...
新冠病毒(SARS-CoV-2)导致的新冠肺炎(COVID-19)已经引发全球大暴发,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据统计,住院死亡病例中70%以上为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与年轻群体相比,老年群体感染SARS-CoV-2后更易发展为重症...
相同或相似的选择压力下,近缘物种可能在生理、形态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相似的适应性改变,称为“平行演化”(parallel evolution)。然而,这种相似表型的演化可能是由不同的遗传机制所调控。理论假说认为这种遗传...
动物媒介所提供的传粉(当“红娘”)和种子传播(当“播客”)是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由于花与果实(种子)在形态、结构、营养和物候等各方面所形成的巨大差异,同一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服务通常分别由不同动...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团队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王文教授团队、浙江大学周琦教授团队及国内众多科研和保护机构测序组装了具有祖先核型的獐(2n=70),小麂(2n=46),雌性和雄性黑麂(2n=8/9)的染色体水平...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代平研究员联合德国马普鸟类学研究所相关研究团队对模式物种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的研究工作表明,雌性斑胸草雀虽然在选择配偶的过程中是挑剔的,但它们同时也有灵活的繁殖应对...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纪力强研究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组等多个单位,基于野外采集获取的我国烟粉虱地理分布数据,结合气候、海拔和土地利用等多种环境变量,通过构建生态位模型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