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大熊猫如何变成“素食者”

  本报讯(记者唐凤)大熊猫虽然以竹子为食,在分类上却属于食肉目动物。那么,几百万年间大熊猫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食性转化过程?这与大熊猫物种能够存活至今是否有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对生活在我国秦岭地区野生大熊猫的觅食和营养利用策略进行了跟踪研究,揭示了大熊猫食性转化机制。相关成果于5月2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前期的研究表明,大熊猫已经产生了一系列与食竹相关的特征。而另一方面,大熊猫仍然保留许多食肉动物的特征。这表明,大熊猫在营养消化水平上对竹子这类食物似乎并未产生很好的适应性。

  为探讨这一问题,该团队对生活在我国秦岭地区野生大熊猫的觅食和营养利用策略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发现大熊猫主要根据区域内两种主食竹的物候特征,进行季节性迁移觅食。几何营养模型分析显示,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大熊猫全年取食食物的营养组成比(能量比)与食肉动物的更为接近,蛋白质为其提供了一半左右的能量来源,这显著有别于其他植食性动物。此外,相对消化率的分析表明,这种相似性也体现在营养物质的利用策略上。

  上述结果表明,竹子对大熊猫而言可能并非一类低质量的食物。大熊猫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发生的食性高度转变,也并不那么剧烈,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改变的可能只在于食物处理方面,比如通过牙齿和颧弓的变化、伪拇指的形成等来适应竹子这种新的食物类型。研究人员表示,也许正是因为大熊猫在历史环境变化下只需作出这些改变,才使其在那些与之同期同域分布的物种大都灭绝的情况下能够幸存下来。

  该研究利用新理论模型,从进化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关于大熊猫在演化过程中的食性特化问题,同时也为物种演化过程中的对环境资源的适应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论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16/j.cub.2019.03.067 

  《中国科学报》 (2019-05-07 第1版 要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