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蝙蝠不可怕,认知要科学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团队的最新研究表明,病毒与宿主间存在进化军备竞赛,所以为了预防下一个SARS样疾病,还需持续监控蝙蝠。从新冠疫情期间,有人提出对蝙蝠进行“生态灭杀”,到如今的科研结论,都表明科学看待蝙蝠十分重要。

  两个误解:携带致命病毒,可直接传染人类

  目前世界上的蝙蝠有1400多种,占到了哺乳动物物种总数的1/5。这些小家伙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

  “老百姓认为很多蝙蝠携带各种致命病毒,这实际是一个误解。”国家动物博物馆研究馆员,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蝙蝠专家组成员张劲硕,曾与武汉病毒所合作,研究SARS病毒来源。他指出,网上传言蝙蝠身上有4000多种病毒其实并不正确。实际上,科学家在蝙蝠身上已发现的病毒只有100多种,而且是在不同种类和类群中发现的。

  对蝙蝠存在的另一个误解就是所携带的病毒能直接传染给人类。“尽管这次新冠肺炎的病毒和蝙蝠身上的病毒亲缘很近,但是与蝙蝠身上携带的原始病毒完全不是一种,或者不是一个类型。”张劲硕解释,“从蝙蝠身上的病毒,到人传人阶段,经过了多次变异,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生活在城市中的蝙蝠会携带新冠病毒,更重要的是蝙蝠不会直接把病毒传染给人。”

  “大家对蝙蝠的恐惧,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有科学、正确的认识。”张劲硕表示,人类身体其实也会携带很多病毒,这与蝙蝠身上携带病毒道理一样。

  “归根结底,不能打破界限。”张劲硕告诉记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老先生,曾在颐和园的佛香阁牌匾后面发现了5种蝙蝠。这些城市中的蝙蝠与人类共存已久,如果对人类有影响,伤害早就出现了。现在因为疫情,再去伤害它们,“就是伤天害理。”

  正确认识:食物链中承上启下的一环

  蝙蝠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员,本身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张劲硕介绍,“很多蝙蝠是夜行动物,与白天活动的鸟类形成互补,控制昆虫数量。因此,在生态系统中有非常重要作用。”

  同时,它们还是植物的授粉者,种子的传播者,在食物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蝙蝠的科学研究价值也很高。研究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人们为盲人研制出蝙蝠拐杖。蝙蝠身上很多细微的毛,对微弱气流的感应能力很强,蝙蝠可以根据气流调整飞翔姿态,人类可以研究其中的原理,对飞行器进行仿生学改造。

  “涉及到病毒、疾病和健康等领域,蝙蝠是很好的模型,为什么携带病毒却没事,它们的免疫系统怎么运作?有些几厘米长的蝙蝠可能拥有十几年甚至三十多年的寿命,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张劲硕认为,蝙蝠给人类提供了很多启示,可以通过研究蝙蝠了解更深层次的科学机制和机理。

  在很多欧美国家,洞穴探险观看蝙蝠已经形成一种产业,张劲硕认为,与中国很多千篇一律的洞穴旅游开发相比,这种既不破坏洞穴生态环境,又可以创收、科普的旅游形式值得借鉴。

  “我们对生物演化和自然规律要有正确的认识,思想上有认识以后才会有理性的态度,继而以科学的方式方法去对待周围的自然与生命。如果没有了蝙蝠,不仅是人类城市,整个生态系统一定会出很大问题。”张劲硕强调。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5版(2020年05月27日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