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届中国早衰症学术大会在京召开
10月18日,首届中国早衰症学术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召开。本次大会邀请到多位衰老与再生医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早衰症诊治领域的临床医生、关爱早衰症群体的社会爱心人士以及多个早衰症患者家庭,就“人类早衰症的机制和干预”话题,共同探讨早衰症的致病机制、诊疗手段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关键问题,探索适合中国早衰症患者群体的诊疗方案。本次会议通过患者家庭与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面对面交流,为“从实践中来,到应用中去”的科学研究理念提供了范式,推动了科技前沿与临床转化的接轨。
大会合影
据了解,早衰症患者表现为组织器官功能的加速衰退,机体提早进入衰老状态。此次早衰症学术大会,旨在集结中国早衰症相关领域的优秀科学家、资深临床医生、患者家庭、基金会等各方力量,创建中国早衰症科学应对联盟,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有机融合,推动新兴科学技术在早衰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也让更多民众接触、了解并支持早衰症的相关研究,吸引更多优势资源,促使社会各界携手“与时间赛跑”,共同应对早衰症这一罕见疾病。
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宝洋在致辞时表示:“创新院将着力打造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应用与转化高地,希望能推动中国早衰症领域的发展”。同时,香港大学医学院周中军通过短视频预祝大会顺利召开。
病友家属代表桐桐(患者)妈妈和龙龙(患者)妈妈在大会上分享了她们的心路历程,对从事早衰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表示由衷感谢,并祝愿早衰症研究早日取得突破,以帮助更多的早衰症患者。其他的早衰症家庭也相继上台,进行了简要发言和互动。
本次大会主席、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衰老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光慧致辞时强调早衰症研究的迫切性,希望通过本次大会更好地认识早衰症的致病机制,尽早发展出有效的临床治疗策略,推动我国早衰症的研究和治疗。
在学术报告环节,专家学者们以生动简洁的方式介绍了人类衰老与早衰症相关的背景知识、现阶段的研究进展、临床诊疗手段和未来可能开展的临床实验。大会主席刘光慧研究员以“衰老的编程与重编程”为题,介绍了衰老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小分子药物干预、干细胞及基因治疗在延缓衰老、干预早衰症中的应用前景,拉开了本次大会学术报告的序幕。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儿科医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邹丽萍,杭州师范大学衰老研究所所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衰老生物学分会会长刘俊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干细胞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研究员和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执行主任郝捷分别就“科凯恩氏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染色体端粒损伤的机制”、“科凯恩氏综合征的干细胞研究与治疗”和“CAStem细胞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了介绍。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遗传学系副主任黄昱、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牛昱宇、深圳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王子梅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张维绮分别从“早衰症的遗传学基础”、“早衰症灵长类动物模型”、“衰老与抗衰老的分子机理研究”和“早衰症表观遗传学调控”角度进行了早衰症机制研究进展的学术分享,从微观水平剖析了早衰症的发病机制,为早衰症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
贵州医科大学教授罗瑛以“沃纳综合症的遗传调控研究及靶向干预策略”为题分享了成年早衰症的调控机理及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曲静进行了题为“基于人类干细胞模型的衰老保护因子发现”的报告,探讨了衰老保护因子应用于干预早衰症的可能性。此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思和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彭耀进分别就“早衰症诊疗研究进展”和“罕见病诊疗与孤儿药的伦理政策考量”介绍了当前早衰症相关的研究进展及伦理政策。听了专家学者们的报告,患者家庭感叹当代科技发展之快,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早衰症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