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保护生物多样性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系列报道之一 ——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在行动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将于10月11-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中国昆明举行。此次会议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新目标。

  去年9月30日,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行一系列保护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video:【人民网】“保护生物多样性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系列报道之一 ——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在行动]

视频制作:实习生廖欣欣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扎实

  云南野象旅游团北巡、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现身……这些暖心好消息近年来常常登上热搜。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藏野驴。(来源: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项目)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高等植物种类约3.5万种,占全球高等植物总数的10%,居世界第三位;哺乳动物686种,特有率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也是作物遗传和林木遗传资源大国。然而近年来,受栖息地丧失、生境破碎化、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就植物而言,《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的34450种高等植物中,受威胁特种共计3767种,占比10.9%。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在行动。据生态环境部介绍,自2015年起,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加大对破坏及危害生物多样性等违法活动的监督检查力度,不断跟踪评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执行进展。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经过不懈努力,我国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已得到有效保护。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护修复湿地,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

  “中国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去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分享中国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景观。(来源: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项目)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2015年的66%提高到了2020年的83.4%,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表示,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解决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独特的“大国体量”和“文明积淀”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东方智慧、中国方案。

  在今年4月举行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用“六个坚持”全面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习近平主席站在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全面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这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拓展和深化,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明确指引。”潘家华说。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双碳’目标解决的不仅是能源、气候问题,还有生物多样性危机。”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看来,“双碳”目标的设立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又能积极促进“双碳”目标的达成。二者是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国采取有力政策行动

  自1992年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后,中国就在不断完善与生物多样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近年来,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划定并验收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正式施行。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被提上更为重要日程,生物多样性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天宝表示。

  

西藏藏南河谷湿地中越冬的黑颈鹤。(来源: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项目)

  此外,通过建立“三区三线”管控体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协同发展模式,完善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我国从空间管控、保护与利用、保护与补偿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起全方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框架。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认为,不断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考虑到不同国家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文化上的明显差异,在全球范围内制定出一套能够很好地应对所有挑战的解决方案是不大现实的。但是,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经验可以作为一个成功案例。”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魏辅文表示。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有关议定书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中国始终在建设性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最前线。从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到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环保交流合作,再到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中国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推动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呵护蓝色地球,需要全球携手。全球196个缔约国将参加10月份在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将在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新的保护理论和创新研究方向、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魏辅文表示,2020年以来,全球灾害频发,澳大利亚山火持续肆虐,东非国家遭遇几十年来最严重的蝗灾,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这些都不断警示人类,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变革性措施来扭转生物多样性不断恶化的全球挑战。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责编:周晶、贺迎春)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