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半月谈丨大熊猫、藏羚羊、扬子鳄等缘何纷纷“降级” :从濒危到“减危”的中国密码
“国宝”大熊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供图)
半月谈记者 何春好 庄北宁
大熊猫、朱鹮、藏羚羊、雪豹、麋鹿……近年来一系列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保护动物陆续被生态环境部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降级”。与此同时,亚洲象、滇金丝猴、扬子鳄、海南长臂猿等一大批濒危动物重新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种群数量稳定回升。
在一个个物种“减危”经典案例背后,不仅是我国在保护措施上的全力以赴,也是我国对绿水青山与经济建设之间关系的厘清和求证,对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矢志不移的追求,凸显出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日渐成熟与深入人心。
一批濒危物种纷纷“降级”
“一个物种要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降级是非常难的事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詹祥江研究员说。
该名录将物种濒危级别分为9级,最高为“灭绝”,其次是“野外灭绝”。往下依次为“极危”“濒危”“易危”3个级别,统称“受威胁”;之后是“近危”“无危”“数据缺乏”和“未评估”。
“为了实现大熊猫‘降级’,我国花了60多年。”詹祥江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2011年至2013年)结果显示,与第三次调查(1999年至2003年)相比,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增长了16.8%,实现人工繁育大熊猫野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栖息地面积达到258万公顷,增长了11.8%,潜在栖息地面积增长6.3%。2016年和202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生态环境部分别将大熊猫由“濒危”降至“易危”。
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副研究员在陕西省洋县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这是当时全球唯一的野生朱鹮种群。到2021年,全球朱鹮总数已达到7000 余只,早已从“极危”降级为“濒危”。藏羚羊、雪豹、扬子鳄、麋鹿等物种也都因为我国保护措施的加强,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先后“降级”。
“珍稀动物保护级别降低不仅意味着种群数量增加,更标志着栖息地的广泛恢复,重新适合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詹祥江说,一般来说大型动物种群恢复更为缓慢,它们种群的增长代表着生态系统承载量和质量的稳定提升和改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总结我国受威胁哺乳类物种持续减少的原因,首先就是政府介入早、措施得力、科研体系完整以及科研人员孜孜不倦的坚持。
大熊猫保护的成功离不开半个世纪来中国几代科学家的艰苦攻关。詹祥江介绍,大熊猫保护是我国野生动物就地保护的标杆。“可以说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物种的种群研究做得这么系统和细致。”他说。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等一大批科研机构和高校在调查大熊猫种群状况、保护和恢复大熊猫栖息地、建设生态廊道、推动大熊猫野化放归、建立人工繁育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为大熊猫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在改善栖息环境的同时,我国通过建立多个人工繁育中心,彻底解决了圈养状态下大熊猫繁殖难问题,进而通过野化放归反哺野外种群。
刘荫增在陕西洋县发现7只朱鹮之前,全球仅日本存有6只,且丧失了繁殖能力,被认为 “野外灭绝”。詹祥江说,稻田里的鱼虾是朱鹮的重要食物来源。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稻田鱼虾减少,朱鹮也丧失了野外生存的环境。而当朱鹮被发现后,政府在当地实施了禁止捕猎、禁止开荒、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措施,建立了朱鹮保护站,后来又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攻克了朱鹮繁殖技术。
“东方宝石”朱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供图)
保护朱鹮并未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因为禁用了农药化肥,洋县发展起绿色农业,老百姓都在做有机农产品,昔日贫穷的洋县成为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构筑全民参与“作战图”
这些年来,中国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整个社会尤其是老百姓响应国家政策,大家形成共识,要创建一个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的美好家园。
2020年3月,云南一群野生亚洲象离开传统栖息地西双版纳一路北上,甚至到达昆明市辖区,然后又在工作人员引导和护送下安全返回云南南部的栖息地。
大象北移和南归的过程中,有些农民家的农田被踩坏、谷物被吃掉,但在接受采访时老百姓说:“庄稼吃掉了还可以再种,大象被伤害了就没有了。”群众对野象群的宽容充分体现了生态保护思想深入人心。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对生态文明高度认同,约55%的公众认为保护环境会带来新的经济机会,前景会越来越好。
詹祥江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与科普宣传教育的全面深入有关。以往科研大都在科研院所里做,现在大家走出实验室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各级教育机构也都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再有就是整个社会的宣传引导到位,全社会已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大计。
詹祥江说,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最核心的应该是人的观念的转变。从以前单纯把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看成冲突和利用,到现在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是关键的内在驱动力。